“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袁隆平年5月22日13时07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近几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热搜居高不下,人们自发地缅怀、悼念这位为共和国乃至全世界解决温饱问题并走向粮食丰盈的伟大人物,一时之间关于袁公的生平事迹、突出贡献在全网覆盖、发酵。随之一起走上热搜的还有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妈妈,稻子熟了》,从袁公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对妈妈深深的爱与思念以及妈妈的教育对他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纵观袁隆平的一生,我们感恩他的伟大贡献,学习他的精神思想,缅怀他的音容笑容,更明白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首站学习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妈妈的教育对袁隆平一生的影响袁隆平的母亲,名为华静,出生于江苏镇江一富商家庭,家境殷实,袁母从小就被父亲送去英国教会学校读书,接受西方艺术文化的熏陶,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毕业之后,袁母在安徽芜湖一所小学任教,这所学校的校长是袁兴列,也就是后来袁隆平的父亲。在袁隆平的一生中,受到妈妈的影响最多。(袁父袁母)袁隆平常常回忆到母亲,他曾说道:“没有母亲的教育,我这辈子无法想象……”,由此可见母亲对袁隆平的一生影响之大。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因为父母,孩子由空白开始变得多彩,而家庭教育这第一笔如何抒写,至关重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年9月7号,袁隆医院,他是袁兴列与华静的第二个孩子,袁父袁母对其寄予厚望,根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上从农这条道路,而袁隆平早在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亲近土壤,从事农业的理想种子。(幼时母亲怀里的袁隆平,右为袁隆平的哥哥)在袁隆平六岁的时候,在一次郊游中,他感受到了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果蔬、绿意盎然的庄稼,这一切都让他心驰神往,仿佛自己的脉搏随之土壤的一呼一吸而跳动,就在那时,袁隆平的心中种下了从农的种子。作为社会知识分子的袁父袁母,一向开明,从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因此在高考报考志愿上,他们与袁隆平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谈话,得知自己的儿子志在农业,袁父袁母当即表示支持儿子的兴趣爱好。在袁隆平19岁那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取西南农学院,系统地学习农业领域的科学知识。这为他之后在农业上作出突出贡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袁父袁母不尊重袁隆平的兴趣爱好,一意孤行,将自己的希望强行加在儿子的身上,那么袁隆平便不会有之后的成就,中国也就错失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那将是国家与人民的巨大损失。作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将让孩子会自发主动从内驱力出发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痛苦地接受教育。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说过:“喜欢的自然会坚持,不喜欢的无论如何都长久不了”,因此家庭教育从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开始。注重孩子的启蒙教育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将广大群众从饥饿之中解救出来,他不仅温柔了岁月,还因一口流利的英语惊艳了时光。他生前在电影《袁隆平》中用一口流利的英语阐述梦想,足以见得他扎实的英语功力。袁隆平扎实的英语功底得益于幼年时,母亲对他的启蒙教育,出生于富裕家庭,从小就学于英国教会学校的袁母,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由于喜欢哲学著作,经常阅读浏览英语版的尼采哲学著作。袁隆平从小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也遍览英语著作的书籍。他在给母亲的一封信《妈妈,稻子熟了》中,写道:“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可见正是母亲对袁隆平的启蒙教育,让他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高大的格局、更加严密的思维,使得袁隆平之所以是袁隆平,袁隆平的成功,离不开母亲的启蒙教育。父母是连接孩子与世界的桥梁,在孩子对这个世界还懵懂无知,不知什么是对什么错的时候,父母的启蒙教育,是孩子树立价值观的基础,是决定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人的起点。父母都该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始于颜值,忠于才华,限于人品”,可见人品才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归宿,人品是一个人的通行证,做事之前讲求先做人。父母在孩子三岁,可以分辨对错之时,就该开始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袁隆平的母亲认为“孩子的智商如同宝库,唯有品德与情操,才是开启宝库的钥匙”。因此袁母特别注重对袁隆平的道德教育,并因材施教传授其理论知识。正是因为袁母注重对袁隆平的道德品质教育,共和国才能拥有一个具有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的伟大人物,实现自我与国家的互相成就。袁隆平在回忆母亲时说道:“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是说,要博爱、要诚实。”袁隆平将母亲的道德教育深深植根于内心,并以此为准则,利国利民。从小被父母灌输正确道德教育的孩子,明辨是非,心中有一把尺子,知道什么何为,什么不何为,他们以爱与善良行走世间,世界终将以爱与善意回报。袁隆平以一粒种子使得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世人称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而这一粒种子是袁母在他幼年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也该埋下这样的一粒友善、有活力的种子,助力孩子更好的成长。袁公已逝,精神长存,饱时当恒念袁公,珍惜盘中餐,杜绝浪费,再次缅怀袁老!永远活在世人心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