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pf.39.net/xwdt/180722/6410197.html
保定日报-04-:27
谢晓星在生产线上检验车身件。保定日报记者苏兰生摄
□保定日报记者苏兰生张静
从初出校门的“技术小白”,到一名响当当的技术能手;
从一名较真的普通焊工,到屈指可数的“河北大工匠”……
实现这样的华丽转身,谢晓星用了14年。
4月24日,在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看到,他守候生产线旁,俨然是汽车车身装配精度的“守护神”。
立足本岗,练就一身本事
这是一张人物名片。
谢晓星,年出生,中级工程师,专科毕业;长城汽车整车事业部质量管理副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北省冀青之星,保定市劳动模范、保定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劳模双百双创劳动竞赛创新先进个人。
这又是一幅人物速写。头顶安全帽、身着深灰色工作服、脚踏劳保鞋、手握钢板尺。
年,谢晓星入职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至今的多个日日夜夜,始终在生产线上练功夫,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操作能手。
现在,汽车钢板车身犹如他的孩子,他的眼睛犹如一把尺子,即使钣金配合搭接出现毫米的差值,他也总能第一时间察觉到;他不仅每次能熟练地找到问题发生源头,也能快速解决问题。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实施的《一种旋转夹紧装置》《前纵梁结构与汽车车身》两项技术分别获得国家专利,还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1篇,在集团荣获团体和个人奖55项。
谢晓星说:“成功只有两步,一步是开始,一步是坚持。”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与钢板车身打交道的真实写照。
他进入长城汽车整车事业部后,为加强生产和质量运行风险防控,探索“自主改造实施闲置资产利旧+设备负荷率提升+辅助类设备作业模式,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有效替代人工作业”项目,优化作业人员12人,每月降低生产工时小时,盘活了闲置资产5.3亿元,每年创收多万元。
在企业面临较大成本压力的情况下,谢晓星带领团队“削浪费、提价值”,从人工成本、制造费、单台燃动、VAVE、开源创收等方面识别浪费点,通过创新改善累计节约资金万元。
从普通技术员做起,谢晓星晋升为车间技术组组长,一年后即成为整车事业部车身精度科主管。他说:“是长城汽车公司的员工晋升机制,给我提供大展身手的机会。”
过手的事儿,不说“差不多”
数据的背后,是谢晓星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他说:“我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差不多’三个字。”
在5G、AI、云计算等技术背景下,谢晓星执着和坚守的“工匠精神”渗透生产上每一个角落。他攻克了视觉检测AI算法技术难题,实现机器视觉替代人工检验,推行的“欧拉汽车身份证VIN视觉检测项目”和“风骏皮卡白车身款式视觉检测项目”,每年为公司创造效益万元。
整车VIN码为车辆识别代码,又称为“汽车身份证”,由17位字符组成。此号码对应于每辆车,50年内在世界范围内不重复出现。VIN打刻岗位对员工技能要求很高,字符有毫米之差或微小瑕疵,会造成顾客无法上牌照,而有些缺陷仅靠人工检验无法%将问题检出。
年4月,谢晓星开始了VIN数字化打刻的探索,通过机器视觉替代人工检验,提升检验效率和问题检出率。但是,检测程序的外部采购最低需投入12万多元。由此,他与公司软件开发人员交流,制定了硬件采购、软件自主研发的方案,开发了一套打码新技术。通过标准样件与实际生产制件对比,实现了整车金属零部件VIN打刻的“金属字符”自动审查检查、判定。
但是,此系统刚开始时,问题检出精准率只有10%。他不断优化算法,经过几万组数据不断收集并对模型样本反复训练,最终设备识别的精准性提升至%,实现质量控制向信息化转型,也成功解决长期影响行业的复杂问题。
敢啃硬骨头,不断成就自我。年,他被评为“河北大工匠”。
遇上老大难,也从不“躺平”
解难题,既凭专业,也靠一份执着。
年,他听到总装车间反馈,风骏车型后风挡处的钣金出现裂胶问题,存在漏水风险。他立刻前去找原因,并与冲压、焊装、生技中心、研究院的技术人员研究探讨解决的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所有人都说这是老产品设计遗留问题,这么多年都未能解决的“烫手山药”,别再给自己找麻烦了。但是,他不这么认为。
谢晓星说,既然发现了问题,就得提上改进日程。他开始组织人员,不断对产品进行CAE分析验证,对标集团和外部同类车的此部位结构,翻阅各种标准资料,最终制定了产品结构更改的5种方法。3个月后,在问题解决的那一刻,所有人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微笑。而在项目结题时,所有人都向他竖起大拇指。
年,长城汽车公司投资万元,复制8套新翼子板模具。新翼子板涉及与4个零部件的配合,要求匹配精度高,虽然经过多名工程师的多轮整改,均未批量投入使用,后序质量问题无法消除。
这个难题,一搁置就是6年。为攻克这一难题,谢晓星带领翼子板小组反复策划,识别各类问题35项,试装0台份,整改模具15项,调整夹具9项,更改产品6项及完善调整标准11项。最终,保证了翼子板模具全部投入使用,一次性节约成本余万元。
谢晓星视问题为机会,解决问题事不过夜。他说:“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
刘坤:创新就在手指间
刘坤在调试输变电设备。崔刚摄
□保定日报记者苏兰生
时光静谧。4月27日,赏着清晨的柔美,走进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室内,一道“文化墙”冲击视觉,与人心绪共鸣。
墙上,图片中的每种产品或是中国首台、或创世界第一。
刘坤,就在这样不断创造中外第一的驻保企业中,成了一名出圈的操作能手。
一名中外第一的创造者
“世界,是我们的。”这是刘坤的同事说的一句话。其含义是,他们握着当今世界上最高等级的产品,对这样产品的技术拥有发言权。
比如,“世界独有的最高电压等级、最大容量、全解体式兆伏安0千伏现场组装变压器”“世界首条±1千伏昌吉-古泉线路用特高压换流变压器”“世界首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千伏特高压换流变压器”“世界海拔最高青藏铁路牵引变压器”……
在这家驻保企业,人们会再次感叹:保定真的不缺世界第一。
自然,这家企业还拥有更多中国第一。
0兆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配套的三相一体兆伏安千伏变压器,75兆伏安千伏SF6气体绝缘变压器,兆伏安千伏调相变压器出口美国,五倍调节容量三相可调并联电抗器出口土库曼斯坦,中国“华龙一号”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主变压器……这都是中国首台。
这又见证,在输变电装备制造领域,保定一直就有的实力。
耀眼业绩的排列,对客户的视觉冲击可想而知。而创造业绩者,离不开岗位操作能力过硬的能手。刘坤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年出生的蓝领员工,年9月技校毕业后入职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此后,在线圈车间当绕线工10年。后又带薪在北京通县参军,担任汽训队教练班长。年开始,复员后的刘坤在保定天威质量保证部特高压试验室工作。
操作技术是练的,但没有足够的知识是不行的。刘坤参加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到华北电力大学学习电气及自动化,获得大专文凭。在学习期间,他没有礼拜天、节假日的概念,每天晚上做功课至深夜。第二天,接着到岗位上操作。这样,学用结合,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他也很快提升了操作技能。
这几年,刘坤还积极参与名师带徒活动,利用班前会向员工讲解变压器试验技术。新分配来的组员,他安排有经验的骨干员工当师傅,加强传帮带。此外,他鼓励同事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学专业、学技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立足社会的本领。
刘坤说,争创世界一流,就得比别人多学和多干一些。
功夫是练出来的
一线班组虽小,却是一个实现人生梦想的大平台。
刘坤参加工作后,就一直工作在一线班组。勤学苦练长本事,年9月,他被聘为特高压试验室组长,不仅自己加码实际操作,还管理一个不停步向上的团队。
这几天,刘坤因腰部扭伤在家休息。他说,这是自己第一次“赋闲”在家。粗算起来,这些年他累计加班就有多天。
刘坤任组长后,正是天威保变飞速发展阶段,所生产的变压器电压等级接连从kV、kV、kV到0kV跃升;变压器容量从kVA到kVA扩容;产品种类快速增多,从电力变压器增加到电抗器、换流变、平波电抗器、调相变、牵引变等多种新产品。
每一次新产品的试制,都面临一次新的挑战。刘坤每年参与试验完成产品近台。其中,他带领全组试验人员,相继完成国内重大项目中的三峡工程、西电东送、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的0kV张北-雄安特高压交流工程、官亭00kVA/kV试运行线路的变压器试制任务。
30kVA/kV调相变压器,这是出口美国的变压器产品;60kVA/kV调相变压器,这是出口加拿大的……这些超大容量出口产品,也都是由刘坤带领团队试验成功的。
在实验室的登记册上,这些年出口美国、加拿大、印度、伊朗、马来西亚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变压器达到多台,每台变压器调试试验都是由刘坤和他的团队完成的。
实验过程是复杂的。在完成Mvar/0kV电抗器,云广±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向家坝-上海±kV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和乌东德、白鹤滩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变压器实验中,任何一项试验出现纰漏,都会造成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但是,靠着过硬的操作技能,每项试验都顺利完成。
一项项数据的背后,见证这些蓝领员工的手上功夫。有了这样的团队,才是保变电气成为中国输变电行业一流企业的技术保证。
比别人更努力一些
年,保变电气成立“刘坤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这是一个创新的孵化器。
创新工作室现已完成创新型课题5项,其中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创新改善活动20多项,举办创新培训20多次,每一项创新改善都应用到产品生产中,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难题。
这其中有一项课题——“温升短路装置的研发”。电力变压器温升试验采用短路法,施加总损耗,达到热平衡后断电,需迅速将短路绕组拆开,测量绕组的直流电阻,计算出绕组的温升,大容量变压器低压电流高达0A,三峡变压器更是达到kVA/kV。
一次,温升试验需要11人完成测量,8人在高达4米的高空操作,即危险又不能在短时间内拆除短路线。否则,会影响测量数据,不能满足试验要求。
刘坤创新工作室几名骨干多次讨论解决此问题,经过反复分析,调试、改造,历经两年研发了温升短路装置,载流达到00A,电控回路断开,短路间距可调,满足单相、三相大容量变压器温升试验。
现在,三峡产品温升测量仅需要5人,不需要站在高空中操作,原来拆开短路回路需要时间秒,现在15秒即可完成,保证了安全又提高试验质量。此课题获公司创新二等奖。同时,创新小组也得到锻炼,为后续一系列创新打下伏笔。
至今,刘坤特高压试验室已多次荣获“全国安全青年示范岗”“全国安全质量优秀班组”和兵装集团“安全标准化优秀班组”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