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4248.html启功先生以前讲书法时曾提到过一个问题,是楷书的结构问题。众所周知,启功在年轻时主学画,二十岁左右才开始练字,而且练字的原因也有些让人啼笑皆非。启功跟随名师,少有画名,别人都来向他求画,但是不让他落款,原因是他字太差,怕影响画的美观。启功听了之后非常懊恼,我自己画的画,凭什么不让我题字落款?自此开始潜心练字。跟大多数初学者一样,毛边纸临古碑帖。但跟大多数人不同的是,启功是从清楷学习,学过成亲王,学过某写经馆阁体,最后才落实到唐楷上。因为出生民国,上学没上好,所以受的是私塾教育,学画又有名师亲传,对毛笔的掌控自然要比初学者稳妥,所以笔法上的问题不大。他学习过程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在结构上。他是怎么解决结构问题的呢?在大多数人看来,应该都是“死练”,或者根本不屑于用一些笨招。但启功不同,他一直觉得自己笨,只能用笨招学,所以招来了一块小方玻璃,在玻璃上画上米格。因为民国时期的字帖一般都是不带格子的,要么是印刷本,方格白底黑字,要么是无格黑底白字拓片,所以启功为了寻找一些规律,自己在玻璃上画辅助线,主要用于楷书结构的定位。这种辅助线有很多种,古代常用的是回宫格,九宫格,现代比较流行的是米格。当然,无论何种格子,道理都是一样的。楷书的结构是有规律的,这个在以前的专栏中讲过,但是这些规律一定要学会自己找,才能学会运用。启功用玻璃去给每个字定位,分析他们笔画间的关系,甚至还用尺子量每一笔的长度,希望找出其中笔画长度的比例。这些技巧看似笨,但都是很实用的。就像以前曾经说过一次这种分析笔画间比例的技巧,但很多人就骂说:怕是古人写字的时候都没想这么多!这些人说得对,古人写字的时候确实都是随手写的,也没想过这么多。但有没有人想过,他们在随手写之前是怎么练的呢?所以说,人可以聪明,但不能聪明的发傻。这些人大抵跟抬扛“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王羲之临的谁?”“王羲之之前就没有楷书,为什么要从楷书入手?”千万不要理这种人。其实现在好多人学楷书都不愿意用米格,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练楷书也确实不愿意用格子纸,我是觉得如果带格子练,以后离开格子还要适应一段时间,不如直接不带格子练,练好了一次成型。别人我不知道,但我这么想,看似聪明,实际上有点傻。因为带格子与不带格子的成长速度是不一样的,还是带格子进步快一些,而且脱格之后也不难,因为写字是个熟练工,只要每次笔画位置写对,自然成一种下意识,不带格子也一样。不过这是我后来知道的。所以劝别人写字的时候,一般都劝他们用毛边纸,带格子的毛边纸。米格的作用就是为了让结构更加准确,比如这个字明显可以分成五部分,都是可以用米字格看出来的。在比如每一个笔画的位置,都可以在米格的虚线中找到,这个很方便定位的。比一个笔画的方向,如提、捺,这两个笔画的方向也是成一个直角形,跟米格两个虚线平行对称。其实这都是楷书结构的原理。楷书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布白均匀,间架平正。而间架平正就是以最基础的几何图形为基础的,比如长方正、正方形、三角形、梯形、菱形等等。所以米格很有用,是为了让你更快理解笔画间的间架关系。只不过很多人都未必会用。这也是启功拿个小玻璃片去对比字帖的原因。再比如启功拿尺子量笔画,其实以横竖为基础的汉字,笔画间最大的相同点就是横竖等距对称。只有这样,里边的布白才能被分割的均匀!这就是楷书的原理。量楷书,不是为了死记,而是为了明白楷书是怎么一回事。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5%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