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线路与道岔晃车病害的整治方法

我国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83860.html
1原因分析1.1管理方面原因1)日常检查片面。对线路、道岔进行日常检查时,未重视连续小方向及吊板、小高低及各个小型病害的检查工作。2)养护方法错误。对于道岔水平、高低、方向超出限定等道岔地段的养护工作,相关人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存在较多不当的操作行为。日常维修及养护工作更不具备系统性,没有严格遵照相关标准来执行,且操作过程不具备规范性。1.2铁路病害的原因1)曲线地段设备病害。曲线地段由于受到列车的影响,其上股钢轨内侧所具有的作用面会因列车车轮的作用向外冲击,下股的钢轨轨面因列车的作用,其线路的钢轨产生不均匀的受力。列车在超负荷运转的作用下,极易导致上股钢轨的内轨产生严重磨损、下股钢轨的压塌过于肥边等等,致使线路产生晃车问题。在半径较小的曲线地段,因其半径较小,所受到的重力及离心力的缓冲力较小,极易产生以上病害。一部分曲线没有进行有效调整、不具备正确的位置、存在较大欠超高,这些都是导致线路产生晃车问题的关键病害之一。2)道床翻浆冒泥病害。线路、道岔产生的翻浆冒泥主要是因为线路两侧的路基不存在顺畅的排水系统,无法将水排出,在列车的某种作用下,线路中心基床中的土和水相互混合,不断形成泥土冒出来,渗入到钢轨枕木下方的缝隙内,导致线路的弹性及稳定性不断降低,导致线路的几何尺寸逐渐超出限定,进而产生晃车问题。同时由于翻浆冒泥病害存在复杂的机理,且治理周期及稳定周期较长,在治理期间,若无法对标准进行有效掌握,也时常产生晃车问题。3)新线薄弱地段病害。因施工机构未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对新线路的根基进行施工,其不具备稳定的线路根基,在接收新线路之后,由于受到列车的重力作用,一些地基较薄弱地段会出现线路的下沉现象,导致道岔和道路的几何尺寸超出限定。2整治过程2.1确定晃车点位置1)利用动态轨道不平顺检查确定病害点大概范围。线路、道岔晃车可以运用各种形式(添乘仪、轨检车超限等)来分析及明确病害点的基本里程。2)静态检查精准定位病害点。现场工作人员应当基于动态调查分析明确各个病害点的基本位置,在现场依据行车方向全方位检查晃车点的大概位置。用眼睛观察、用尺子测量、用绳拉,对轨道的几何尺寸进行认真审查,检查结果应当具备较高的精确性,将误差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水平及轨距进行检查时,基于直线每三根轨枕进行1检,曲线每两根进行1检,道岔每一根进行1检,其中正线、曲线的缓圆点等前后20m线路进行检查,水平及视距每一根进行1检,接头每两根必须进行一次检查;同时,对线路的视距变化、水平及逆向复合不平整的调查,并且对列车驶过时的设备变化加以观察。具体要领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晃车点前后的路线水平及方向进行观察。第二,对轨道的变化率及几何尺寸进行观察。第三,对道岔、线路光带的变化进行观察。第四,对道岔、线路的吊板状况进行观察。第五,对接头压塌、钢轨的非正常磨损进行观察。第六,对各个零件的连接状况进行观察。第七,对道床的实际状况进行观察。2.2晃车整治治理之前,首先与轨道不平顺的各个检查数据相结合,及时找出晃车点的病害源头。针对这些病害的特点制定出有效的操作方案,在治理多个晃车点时,必须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方案。作业方案需要进行有效的统计及工作人员的分工,同时开展好相关申报工作及各个材料的准备工作,对操作过程中的标准及回检制作进行明确的落实。开展好划撬及现场调查工作,应当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1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