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追求完美的女孩
丽丽是个10岁的小姑娘,今年上小学五年级。在学校,丽丽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良,同学关系良好,她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优秀女生。
在家里,妈妈对丽丽的行为却有些不解,甚至感到烦恼。
原来,丽丽在生活中过于追求完美,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做什么事都追求高标准高效率,凡事都要做到最好才开心,一旦做得不称心或不如其他人好就会烦躁不安。
其实,丽丽这种追求完美的性格在学习中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写作业时,有时发现有个别错字,丽丽要把整篇作业撕掉再重抄才感到舒服;在书中划重点时,她一定要用尺子划得整齐一致。
追求完美的人对现状总难满意在日常生活中,丽丽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下课回家后,她一定要把自己的鞋子整齐地摆放在固定位置;她的床上被子、衣柜中的衣物都有摆放得井然有序、整齐划一,简直可以比美军队作风。
看到丽丽的表现,妈妈表达了自己的怀疑和担心,每次都劝丽丽可以随意一点,凡事不必追求尽善尽美。
但丽丽说自己也很烦恼,如果事情没有做完美自己就会感到很不舒服,脑海里会反复提醒自己重新做好,否则就会没心情学习和玩耍。
2、刻意的完美就是“病”
在心理学中,刻意追求完美就是一种病,属于“强迫症”范畴。
强迫症是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起居生活。
丽丽在学校的表现堪称完美,但是老师和同学都只看到她优秀的表面,而不清楚她优秀背后的煎熬。
一页漂亮工整的作业可能经过多次的重写,良好的同学关系也可能经过刻意的自我抑制,如果哪天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可能要承受比常人更加沉重的打击。
也就是说,她一切漂亮的外在都经不住些许挫折,为了追求完美,丽丽付出了不为人知的代价,这种代价是一种反复的自我折磨。
不止一次地想逃,但她逃不掉,强迫的意念和行为把她牢牢地控制住,而且有越发强烈趋势。
#生活#
放松自己才能更好出发。3行为的背后
丽丽在家中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早年毕业于重点名校,现在都是公务员。在家中,父母对丽丽的要求非常严格,对她的期望也很高,希望她能青出于蓝胜于蓝,日后能考上名校并出国留学,务必要做一个社会精英。
丽丽表现很乘也很争气。
从幼儿园到五年级一直表现很优秀,除了在学校成绩好以外还坚持学习了钢琴、日语和舞蹈,现在她是名副其实“别人家的孩子”。
丽丽的优秀表现也让父母深以为自豪,觉得只要坚持自己的计划,丽丽就一定能成长为一个多才多艺的国家栋梁。
于是乎,在生活中父母本身就高标准高要求,凡是丽丽的行为表现符合父母要求,父母则使劲夸奖孩子并满足孩子的一切条件。但是,偶尔丽丽表现不尽如意,父母便会表现得不高兴甚至会兴师问罪。
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英语考试时,由于在听力考试环节听读不清晰而导致多处做题错误,丽丽英语成绩只得了88分,这让丽丽父母大为恼火,虽然没有打骂,但父母那种失望表情却在丽丽眼前一览无余。
爸爸语重心长地对丽丽说,英语作为出国留学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如果英语不过关就不可能进入国外名校,将会导致留学计划破产,希望她查找考试失误原因,加强训练不要再次出这种低级错误。
丽丽非常内疚,深知父母苦心,在此后学习上也快马加鞭,学习成绩也一路领先于大部分同学。
正是在父母长期引导下,孩子逐渐获得一种自我意识:爸爸妈妈都喜欢表现好的我,如果我表现不好,爸爸妈妈就会很失望甚至不喜欢我,我必须努力表现完美。
长此以往,孩子自然形成追求完美的性格,生活和学习中容不得些许瑕疵,看似懂事努力,其实这是一种病态,做人也缺少应有的快乐。
4关键在于父母
都说,这是个焦虑的年代。
据统计,近年来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
而过度追求完美属于强迫的一种行为,自己明明知道有些念头和行为完全没必要却无法控制自己这样想这样做。
小孩追求完美出现强迫症状,究其原因还是来源于父母。正是父母自己焦虑进而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天长地久导致了他们小小的心灵负上沉重的枷锁,进而表现为强迫或其他心理障碍。
纠正孩子追求完美的行为,一来要引导孩子自身领悟,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这是一种“病态”,要果敢地面对和克服;二来更重要的是要改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只有家长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摒弃完美的思维和要求才可能放下对孩子偏执的要求,也只有这样宽容地对待孩子,孩子才能更轻松更健康地面对纷繁复杂的学习和生活。
而对于一些已经出现强迫症状的孩子,父母要心平气和地面对,既然问题已经产生了就要勇敢地面对,如果你不勇敢,孩子就会雪上加霜。
家长要在自我放松情况下陪孩子积极面对,做好教育观念的改变和心理调整,让“强迫”从哪里来又从哪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