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哪一个女人,在生前和身后,依然是人们谈论的焦点。
林徽因是一个例外。
音乐人高晓松曾表示:想筹拍《林徽因传》,剧本都写好了,可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女士读了之后,却表示不同意筹拍。
梁再冰表示:不想剧本里出现徐志摩和金岳霖。
高晓松表示:那有什么可拍的呢?
关于林徽因,难道真的就只有情感八卦可以说吗?
当然不是。
年,林徽因游学欧洲时,受女房东的影响,她定下了自己的事业方向——建筑。
关于这一人生抉择,儿子梁从诫回忆道:“母亲爱文学,但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往往是灵感来时才欣然命笔,更不会去‘为赋新词强说愁’。然而,对于古建筑,她却和父亲一样,一开始就是当作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的。”
当林徽因告诉梁思成自己准备以后学习建筑时,梁思成很吃惊,他无法将眼前的林徽因与建筑联系起来。
可林徽因不是说说而已。
她研习建筑,亲做设计,而且不惧艰苦。
从年开始,为了收集古建筑的第一手资料,林徽因与梁思成,和同事一起,开始了对古建筑的考察工作。
他们走过15个省,多个县,考察测绘了多处古建筑,发现了许多可以远溯唐宋的建筑。
此时的林徽因,不是北京家中那个优雅的太太,而是登高爬下,测绘古建筑,俨然一个乡间妇女。
她在河北正定的开元寺钟楼上做测量、她在山西五台山上,专注地用尺子测量着数据,俨然一个严谨的学者。
对于中国的古建筑,她一直怀着崇敬的心。
年6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五台山上,寻访古庙佛光寺,发现了已知尚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
对着大殿角落中本庙施主“女弟子宁公遇”端庄美丽的塑像,林徽因怀着崇敬的心情,她说:当时恨不能也为自己塑一尊像,让“女弟子林徽因”永远陪伴这位虔诚的唐朝妇女,在肃穆中再盘腿坐上他一千年!
考察中的林徽因显得瘦削疲劳,却依然无法掩饰她的美丽。
专注的人最美丽,专注事业的女人更美丽。
避难李庄时,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忍着巨大的病痛折磨,在灰暗的煤油灯下,和梁思成完成了英文版和中文版的《国像中国建筑史》的图、文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她又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参加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
有人不愿称林徽因为名媛。
在许多人印象中,名媛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只知交际的女子。而林徽因不是,她是真正的艺术家。
真实的林徽因:死前想见梁思成最后一面,为何却惨遭护士拒绝?
年4月刚刚来临的这天,曾写下《你是那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便在晨曦中匆匆辞别了人世,这一年,她刚刚51岁。
人间最美不过四月天,林徽因在四月离世,似乎是某种刻意的选择。人间四月,对于林徽因而言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林徽因的一生,与四月有着太多解不开的渊源。
林徽因的暗恋者、著名学者金岳霖在给林徽因的挽联上写到: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然而,与林徽因的在四月天里离去极不相称的是:她死时,竟在孤独中离开,无一人送终。也正因此,一代诗人、建筑大师竟未及给后世留下一句遗言。
中国有句古话,大意是---人生最大的圆满在于:出生时,你在哭,所有人在对你笑;离去时,所有人在对你哭,你在笑。
从这一点看,临终前无一人送终的林徽因在某种意义上终究是不圆满的。
做过临终关怀的人应该都清楚,临终时,因为将死者身心极度脆弱的缘故,他们是最需要关怀的一批人。人生大事,也无非生死两件,这也是无数人将“养老送终”看得格外紧要的原因。
从临终关怀的专业角度看,生命结束时,生理上要经历"四大分离"的苦楚,全身有如重物压迫,意识暗昧,手足抽搐,忽冷忽热,气喘身颤,唾液干涸,精疲力尽,容颜消失,眼不能视,耳不能闻,口不能言,犹如百千把剑割裂身体。
而在心理上,将死者要经历极其复杂的意识活动,首先是"全景式回顾"一生,生命中的一切逐一浮现。在这期间,他(她)不仅会看到一生的事件细节,还会看到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经受自己带给别人的一切感觉。
对于临终者而言,将死的那一刻,就是他们正在丧失一切的时刻:他的亲情、他的财产、他的身体、他的心。
也正因为此,直面死亡的时刻,凡人多半会经受恐惧、忧虑、不舍、依恋、悔恨、恼恨等等极其复杂的情绪。很多将死者,甚至会犹如生龟脱壳,感觉天地崩溃,看到离奇幻相,听到古怪声音。
以上,便是人将死时需要有人陪伴的原因。
很显然,林徽因离去时,即便对人世已经了然,也必然会因为身边无一人作陪而痛苦。
那么有儿有女有丈夫有亲人,且友朋遍天下的林徽因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呢?答案与她临死前的一些细节有关。
林徽因爱笑,这点人们从林徽因存世的照片中就可以发现,这些照片里的林徽因,大部分时候都笑靥如花。因为这些照片看起来实在太美好,因此,世人也不免理所当然地以为:她的一生一定是轻松自在快乐的。
实际上,对于林徽因来说,生,是五色的绚彩,却也是沉重的负担。
林徽因在人间的51个年头里,真切地孤独了十六年,重病了二十四年,这期间的痛苦,大约只有她自己能懂。但林徽因始终以她的乐观和坚强为生命编织着美梦,她如同一个奢靡的画者,穷尽一生气力,将最艳丽的颜色悉数泼洒在人生的画布上。
她的一生,短暂且充满痛苦,却终究绚丽。
但也正是林徽因的乐观坚强,促成了最终她“不能得善终(某种意义上)”的结局。
年3月31日晚,医院林徽因病房:由于严重的肺结核,她已陷入了昏迷中。这期间,因为紧密照顾林徽因的缘故,丈夫梁思成也染上了轻度肺结核。
当晚,在看望了林徽因以后,梁思成在护士的催促下离去。
此时的梁思成知道,林徽因的日子,已经进入最后时刻了。所以,每一天里,他都悉心陪伴着,即便自己也有病在身,他也还是坚持陪护。
根据当时护士的描述:
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后几天里,每天梁思成一打完针,便前往徽因的病房陪伴着她,给她讲在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讲外面发生的事情,讲一双儿女的近况。他总是握着她的手,就像一对老恋人。
当时的梁思成除了身体不适外,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政治运动的风暴,梁思成遭受了批判,偏偏这种时候妻子病危,他的人生无比沉重!
但在林徽因面前,他尽量强装轻松,他希望她能安心地离开。当晚梁思成离开时,林徽因尚在昏睡中。
梁思成离开后不久,林徽因便在深夜清醒了过来。清醒后的林徽因说了她此生最后一句话:“我想见思成!”
但对于林徽因此生的这最后一个要求,护士却予以了简单的拒绝。作为一名专业护士,只要细心观察,绝对不难发现此时的林徽因马上就将离世。
那她为何会拒绝呢?极大的可能在于,护士对当时的情况有误判。而之所以误判,与林徽因死前状态有关。经历过临终关怀的人都知道,通常人在即将离世时,第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声音虚弱到无力说话或说话声音小而无力,难以听清。(回光返照除外)
从这点看,林徽因显然不满足,因为林徽因的话不仅清晰而且还有力,只一遍护士就听清了。于是,护士便想都没想便说到:夜深了,有话明天再谈吧。
而此时尚能言的林徽因也并没有再坚持,显然她的不坚持和她的乐观、坚强有关。
在此之前,林徽因曾被医生预言只能活5年,但她却生生奇迹般地多活了十年。于是,面对护士的拒绝,素来不喜欢麻烦别人的林徽因便也不再坚持,她想靠自己撑到天明,撑到梁思成过来。
但这一次,她没能战过死神,四月刚刚来临时的第一抹晨光里,林徽因便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开了。
从林徽因死前的请求可以看出:她有话要说。但至于她到底要说什么,却终究无人能知了。生命的最后时刻里,这个曾一辈子努力去体恤别人情感需求的女子,自己却孤独离世了。
第二天清早,当梁思成赶到林徽因病房看到已离开的林徽因时,经历过无数苦难却从未悲伤过的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地哀哭:
“受罪呀!受罪呀!徽你真受罪呀!”
从梁思成的反应可以看看出,林徽因死时的面容绝不安详。实际上,任何一个孤独离世的人,即便是已得道的高僧,也都很难在最后关头保持安静祥和(毕竟是肉体凡胎),这也是临终关怀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林徽因离世时带着的遗憾除了临死时的孤独外,还有关于老北京城墙的部分。
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她拖着病体和丈夫干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和梁思成一起保卫老北京的城墙;一件是为新生的共和国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但她用倾注生命的两件大事里,第一件彻底失败了。
为了保住老北京的城墙,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为了保住这些珍贵的文物,她无数次不畏一切,她甚至曾指着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鼻子告诫说:
“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要懊悔的,即使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但当时,没人愿意听她的。在他们的努力下,老北京部分古建筑被保留了,但大多数都被摧毁了。当摧毁古建筑的砖瓦诡异地掉进林徽因院子时,她的心揪到了极致。
对于尘世的很多,包括子女,或许她都能放下,但这些,她却直到临死时也未能放下。
林徽因看似光鲜的背后,那不为人知的孤独和痛苦,大约,只在她的那首直指人心的诗歌《一天》里,世人才得以一窥。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只记得她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却少有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