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浪子卡萨诺瓦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们很多从爱情步入婚姻的人,都认为这句话就是真理。甚至很多没有步入婚姻中的情侣,也因为这样那样的言论,信奉了这句话,成了“恐婚”一族。可是,婚姻真的如此的可怕和不堪吗?最近,我们都被同样步入婚姻生活的明星夫妻袁弘和张歆艺刷屏了。各大热搜都是他们羡煞旁人的婚后生活。在最新一期的《做家务的男人》中,袁弘和张歆艺一起贴窗膜。张歆艺兴高采烈的裁好了一张膜给袁弘贴。结果发现尺寸有些不对。袁弘当即就说:那一定是窗户的不对。在重新确认尺寸后,发现确实是裁剪出了问题,他又说:肯定是尺子的不对。简单的话语把张歆艺逗的哈哈大笑,一场可能因此诱发的小矛盾就此避免。我们很多网友一边羡慕着这样的“神仙婚姻”,一边吐槽着自己糟糕的婚姻生活,埋怨着命运的不公。给这样的神仙婚姻冠上“明星夫妻与普通人不能相提并论”的名头。将自己婚姻的不幸合理化。可是,在爱情与婚姻面前,众生平等。明星也是普通人,两个人在一起也会无可避免的产生矛盾。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闹不愉快。就像《妻子的旅行》中钟丽缇和张伦硕夫妇一样,总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动干戈。婚姻不会因为谁是明星,就“神仙眷侣”。也不会因为谁是普通人,就一地鸡毛,爱情坟墓。那些让人羡慕的婚姻状态,不过是他们在处理生活琐事矛盾时,比我们多一点“钝感力”,善用语言的魅力,将矛盾转化掉。不是固执地为某事争个输赢,而是比我们更懂得“成就感”对婚姻的重要性。所谓成就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它往往来自于外在的肯定、赞美、欣赏和内在的“自我价值感的满足“。就像袁弘和张歆艺贴窗膜这件小事。当发现对方出现错误的时候,他们是通过诙谐幽默的话语,把矛盾消弭于无形之中。但是生活中,我们更多的人,往往会采取指责的方式,站在一个“指责者”的角度,去指出对方的错误。甚至埋怨对方一点儿用都没有,连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以一个“指责者”的语言行为模式,把爱情时期那个自己欣赏又崇拜的人,变成了一个自己口中“一无是处的人”。而这样的指责和打压,既是从外对对方的否定,也是由内给予对方的消极暗示。当内在和外在被双重否定时,对方在爱情时期能在你身上寻到的“成就感”便轰然倒塌,从而形成了一种”自己毫无价值“的信念。婚姻危机开始显现。或许最初只是工作忙,不按时回家,加班,挣钱,身不由己等托辞。时间一长,受人本性的驱使,我们便会向外寻找“成就感”,来满足内心的空缺。就像玩游戏和工作一样,两者其实都很辛苦。但是我们通常更专注于游戏之中,而且乐此不疲。但是一听到工作就瞬间无精打采。其实不过就是二者相比,游戏的输赢可以让自己获得成就感,但是工作很难产生这样的效果。在婚姻生活中也是一样,当对方的成就感在我们这里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转移自己的目标。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用在能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人和事上面。狄德罗说: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当我们的婚姻无法满足对方的情感成就感时,大多数人都会在“第四类情感”中寻得内心的满足。第四类情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哥们儿”、“红颜知己”,“蓝颜知己”。它不同于爱情,亲情,友情任何一种。它多边跨界,又多边不靠。是一种很难合理把握的情感,更是婚姻生活的情感隐患。百度百科将其定义为:一个在精神上独立,灵魂上与你平等。并能够达成深刻共鸣的男女性朋友。在这一类情感中,人们不仅能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还能让自己在不用考虑对方情绪和自身形象的情况下。满足自己强烈的倾诉需求,与之产生共鸣。而且不会触犯双方的共同利益。最重要的是:它能满足每个人出于本能性的征服欲,证明自己是有魅力,有“异性缘”的。在婚姻中失去的成就感在这里得到了满足。我们要想走出这样的情感危机,避免可能的情感隐患威胁到我们的婚姻生活。“让对方能在我们自己身上感受到自我价值,并且获得成就感”,也就成了婚姻生活的必修课题。古希腊米兰德说:对人来说,语言是治愈烦恼的医生。因为惟有它才具有治愈灵魂的不可思议的力量。而且古代贤人就把语言称之为“妙药”。要想让对方拥有来自外在的肯定铸就的成就感,语言就是最好的“妙药”。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夫妻之间也是一样。婚姻生活中多一些赞美,少一些责备。你会发现对方会变得温柔许多。当然,语言不仅仅止步于肯定赞美的措辞。还有饱含爱意的语言。像袁弘和张歆艺一样,张歆艺出错时,袁弘出口就是窗户的不对,尺子的不对,打它。言语诙谐幽默,再简单不过的几句话,却字字句句饱含了对张歆艺的爱意。而她也在这充满爱意的语言调侃中,意识到并且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们这饱含爱意的语言,背后藏着的是对对方的一种态度,一种让对方感觉被爱的态度。他们既没有用指责的姿态责备对方的错误,也没有用贬低的语言,去打击对方的自信心,压低对方的存在价值。而是用充满爱意的语言,巧妙而自然地避免了矛盾的滋生。既给予了对方肯定,也增进了两人的感情。这样的婚姻又怎会不甜蜜有趣呢!常言道:人活着,没有必要凡事都争个明白。否则,赢了道理,输了感情。语言是外在给予对方的认可。在婚姻中,”保持一点钝感力“和”摒弃输赢“是给予对方内在的肯定,让对方从内心感受到自身价值所在,成就感得以满足。钝感力是渡边淳一提出来的,也就是”迟钝的能力“。虽然顿感给人以迟钝和木讷的负面印象。但是在婚姻生活中,它却是我们婚姻走向美好和幸福的一种智慧手段。很多人都知道,钱钟书教授除了写书以外,在生活中,完全是一个不大能自理的大男孩。杨绛在产院期间,钱教授每天探望。但是每一次来,几乎都苦着脸重复着一句话:我做坏事了。而他口中坏事不过是打翻了墨水瓶,染坏了桌布:砸坏了家里的台灯:弄坏了门轴。而每一次,杨绛都是同一句话:不要紧,我会修。杨绛从来没有因为这些生活中的琐事,跟钱教授斤斤计较。而是保持着些许的迟钝力,将二人的婚姻生活经营的美好而持久。试想一下,如果换作我们。可能这样的婚姻就是一团糟了。在婚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因为对方没有及时回话,而猜忌对方。等对方一回家就劈头盖脸的质问?是不是对方一旦犯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可以唠叨好几天?其实,婚姻中,像杨绛老师一样。保持一点钝感力,不要太过于敏感。也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指责和不满,更不会让对方在指责和不满的累积中,形成”自己无价值“的思想,向外寻求”成就感的满足“了。当我们理解并且拥有了钝感力,也就会明白在婚姻感情中,输赢没有那么重要了。虽然争论的背后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体现。但是在争论中,双方都在竭力的证明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不管最后赢得是哪一个,都从某种意义上,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否定了对方的价值。即使赢了道理,却也伤了感情。杨绛曾提起,两人曾在出国的轮船上发生过争吵。因为一个法文“bon”的读音。杨绛坚持说钱教授的发音带乡音。钱教授不服,两人为此争论不休。甚至说了很多伤感情的话。后来请同船的一个会英语的法国夫人做了公断,夫人说钱教授是错的。这件事才算了结。可是杨绛虽然赢了,却开心不起来,只觉无趣。钱教授输了,自然也不开心。虽然他们为这件事争了个输赢,却没有任何意义。后来,他们商定:以后不必求同,可以存异。可实际上,在此后的几年里,当他们这样想。遇事就沟通商量,不全依你,也不全依我。不去争论输赢的时候,却并没有各持异议。而是找到了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在婚姻中,要真正的做到”摒弃输赢“。势必要学会沟通,懂得沟通的真正意义。在沟通中,我们最忌讳的就是“控制型的沟通”。控制型的沟通是带着一个具体的目标,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一哭二闹三上吊,让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如果目的没达到,就给对方贴上“很难沟通”的标签,认为自己做了让步,努力过了。于是放弃沟通,任由各自心里的矛盾累积。真正的沟通是基于你、我、环境三方面的。就像杨绛和钱教授一样:遇到问题,不全依你。是基于我,表达我的需求。不全依我,是基于你,看到你的需求。然后根据客观的因素,也就是环境。找到双方都认可的解决办法,不带任何操控意愿的沟通。这样的沟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当我们理解了沟通的真正含义,也就自然地不会在乎输赢,为输赢争吵。而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