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nb.ifeng.com/a/20190527/7447319_0.shtml我很少看超级英雄电影。因为我知道,真正的英雄,不是存在于大屏幕里。而是活在我们身边。在我心里,就有这么一对真实的超级英雄。他们,是一对夫妻。丈夫叫万佐成,妻子叫熊庚香。不图名,不图利。夫妻二人17年坚守一间厨房,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癌症病人。有人说他们太傻了。但在病人和家属心中,他们就是最伟大的英雄。01、只涨了5毛钱年,40多岁的万佐成夫妇,医院附近,经营一家早点摊。他们每天卖完油条,就回家休息,一天最少也能赚个四五百块钱。万佐成夫妇计划着,这么干到60岁,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安享晚年。不曾想,年的一天,三个特殊的顾客,改变了万佐成夫妇的一生。那天,快要收摊的万佐成,接待了一对夫妻。这对夫妻推着一个推车,来到万佐成跟前。询问能否借个多余的煤炉,想给儿子炒个菜。因为正在治病的儿子,吃不惯外面的伙食,每天囔囔着要吃妈妈亲手做的菜,不然就要回家。万佐成看了眼推车,里面是一个个刚刚截肢的孩子。他看孩子太可怜,当即答应了。还让这对夫妻俩,可以每天过来借炉子。自己却不收一分钱。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医院仅一墙之隔的油条摊。因为可以免费借煤炉,在医院传开了。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后来的几十个人,最后增加到上百人。大家都跑来这里借煤炉。窄窄的巷子里,油条摊门口络绎不绝。挤满了拎着菜篮,等待做菜的癌症病人和家属。按照常理,这些人不仅占用了炸油条的炉子,还挡着地方。严重影响了生意。这么吃力不讨好的活,任谁都坚持不了太久。周围人也劝万佐成夫妇,赶紧把这些借煤炉的人都赶走吧。但万佐成却没有这么做。他不仅没做,还自掏腰包,又买了十多套煤炉和厨具。炉子太少了,我看有些人为了炒个菜,要排几个小时队才能轮上。万佐成实在不忍心,让他们等太久。可癌症病人的家属是方便了,却苦了万佐成夫妇。他们的油条摊收入,大不如前。而且每个月水电煤气的开销,越来越高。但万佐成夫妇,却没有和任何人诉苦。看着炉灶前一张张开心的笑脸。他们就觉得,哪怕自己再苦,这么坚持也是有意义的。后来,聚在这里的癌症病人家属越来越多。大家实在过意不去,就想给万佐成付点钱。可万佐成夫妇坚决不收。最后,在“顾客”的一再坚持下,他们只好象征性地收了5毛。17年的时间,中国物价飞涨,连猪肉都从一斤8元,涨到了28元。可抗癌厨房,却只涨了5毛钱。后来,抗癌厨房被越来越多人知道。小巷的门口,也竖起了一块“爱心厨房”的牌子。不少人都说,万佐成夫妇就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但在万佐成夫妇心里,他们只是在做一件普通的事情:守护癌症病人的一日三餐。02、天,24小时天刚蒙蒙亮,抗癌厨房的25个小煤炉,便升起了炊烟。这种烟火气,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缓缓消散。那时,万佐成夫妇终于能结束一天的忙碌。如今,夫妻俩已经60多岁,明明可以颐养天年。但他们为了坚守抗癌厨房,却过上了全年无休的生活。有时候,儿女喊他们家庭聚餐。老两口就快速扒拉两口饭,就急急忙忙赶回小巷。天,24小时,万佐成夫妇一心扑在,这个半个钢镚都挣不到的厨房里。一开始,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们,甚至怀疑这老两口是不是有病。不去游山玩水就算了,还天天跟癌症病人待一块。就连他们的儿女,也劝过无数次,让万佐成夫妇关门歇业。可夫妻俩,却从来不在意这些话。在他们心里,早就把这个癌症厨房,当作了自己要经营一生的事业。17年来,万佐成夫妇很少睡过一个安稳觉。他们的手机24小时开机,一旦有人需要凌晨煲汤或是加餐,他们立马爬起身接待。还有的病人和家属,从外地来南昌,找不到落脚的酒店。一个电话,万佐成夫妇便会穿好衣裳,带着他们找临时住所。小巷飘满油烟时,万佐成夫妇也没闲着。哪家菜买多了,哪家菜少,万佐成就从中协调,让大家分享起来。下雨了,万佐成还会贴心地为每个人撑起大伞。万佐成夫妇,在抗癌厨房的“顾客”心里,就像两位大家长。很医院前,会再来这个厨房,送上几百上千元的红包感谢。但每一次,万佐成都拒绝了。如果对方执意要给,他就劝对方,把钱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病人。在这里,它不止是一间十米长的厨房,更是无数癌症病人的家。除了炒菜做饭之外,很多癌症病人家属,都会在这里互相倾诉。在一个个被重病压垮的家庭心中,万佐成夫妇就是在世活菩萨。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03、第一次关了门小敏是一个18岁的小姑娘。因母亲被检查出癌症,这个原本安宁的家庭,瞬间崩裂。为了照顾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她毅然退学。后来,小敏找到了万佐成夫妇。她希望可以学习炒菜,亲自下厨给妈妈做饭。在万佐成的指导下,小敏从热锅下油开始学。不到一星期,她已经能炒好几个家常菜,还能煲个排骨汤。亲口吃到女儿做的饭,成了小敏母亲每天最幸福的时刻。而像小敏这样初次下厨的“顾客”,在抗癌厨房很常见。于是,万佐成夫妇又做起了“厨师”。手把手教很多新手做饭。等水干了再下油;这个菜要多炒会儿才能熟;盐不要放太多,对身体不好。类似的话,万佐成每天都要说上几十遍。医院旁的这间小巷,挤满了一个又一个突遭变故的家庭。47岁的汪女士,来自江西省抚州市。自从丈夫被查出肺癌晚期,汪女士便举家来到南昌治疗。癌症的高额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徘徊在崩溃边缘。为了身体康复,病人对饭菜有着特殊需求。食堂的饭菜不合丈夫胃口,饭店又太昂贵。医院的病人介绍,汪女士才来到抗癌厨房。在这里吃饭,不仅实惠,而且自己做的饭,也吃的更放心。每次来抗癌厨房,汪女士就像回家一样。胃癌、骨癌、宫颈癌……这些让人闻风丧胆的词汇,压在每位病人家属身上。好在有抗癌厨房,让他们黑暗的世界里,多了一缕光亮。在这里,你能看见世间百态。有人笑着颠勺,有人炒了两下菜就哭了。在这里,你能看见人间大爱。有为妻子掌勺的丈夫,有为儿子煲汤的母亲,也有为奶奶第一次下厨的孙女。中国人,以食为天。常言道:遇上再大的困难也要吃饱饭。一个小小的煤炉,便能让远在异乡的过客,体会家的温暖。病人生命垂危时,心里想的,或许只是一盘家人做的西红柿炒蛋。万佐成曾接待过一位从上海远道而来的女生,她母亲不久前因癌症离世。由于未能亲手给母亲做上一顿饭,留下了巨大的遗憾。她多么希望上海也能有一个抗癌厨房,满足病人对熟悉味道的思念,填补家属心底的遗憾。今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这个开了17年的抗癌厨房,第一次关了门。可厨房关门,却不关业。尽管巷子口被封住了,客人们没办法进来炒菜做饭。但万佐成夫妇,系起围裙,操起锅铲。一个洗菜,一个掌勺。夫妻俩为癌症病人,做起了专职厨师。做好了饭,就通过栏杆,递给病人家属。那一刻,他们成为了癌症家庭背后,最暖的一束光。04、他们更像是一家人如果你去过抗癌厨房,会发现小巷墙壁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这些都是病人家属,在临别前,留给万佐成夫妇的联系方式。希望有一天,万佐成夫妇也可以来他们家做客。17年时间,医院接待了十多万癌症病人。他们很多人,都是从五湖四海赶过来。医院冰冷的病床和苍白的石墙,只会让他们更加害怕。唯有小巷里升起的炉火和炊烟,方能温暖内心。万佐成夫妇和病人,从来不是老板与租客的关系。他们更像是一家人。万佐成清楚记得,有一位四五十岁的病人,由于癌症晚期,决定放弃治疗。时日无多的他,唯一的心愿,竟是看一眼万佐成夫妇。他们见面时,这位病人身体虚弱,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一看到万佐成,就拉着对方的手道谢,眼泪流了一地。几乎每一位病人出院后,都会找到万佐成夫妇。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来自己家吃顿饭。在中国,医院。但抗癌厨房,却只有这一间。当记者问道,他们打算把这间抗癌厨房,坚持开到什么时候。万佐成没有犹豫。看老天爷心情,我能活十年,就坚持十年;一直坚持到我倒下去为止,无能为力为止。只要我有力量,我就帮他们!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万佐成夫妇,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抗癌厨房。世间人情味,离不开烟火气。他们用炉灶温暖人心,用炊烟抚慰伤痛。他们是一把良心的尺子,丈量出了人间爱的长度。今天,为万佐成夫妇点亮在看。这份爱,需要被人看到。更需要传播到,每一个大街小巷。(文章授权自公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