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的人生路上需要一根戒尺龙春华亲

常州一所学校决定把“戒尺”还给老师,该校校长其实也是进退两难,但是为了孩子成长得更好,他说:我们知道执行这件事会有很大阻力,甚至会走在风口浪尖上,但是只要对孩子有益,对社会有贡献,我们愿意去尝试。此消息一出,一时众说纷谈,有反对的,也有认同的。反对这一方觉得教育不能用武力解决问题,甚至搬出法律的武器,来维护孩子;认同的觉得管教孩子是老师的使命,应该把“戒尺”还给老师……有一句话说;“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到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可见,把戒尺还给老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而是用规则来约束孩子。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看“戒尺”的真正意义。戒尺的由来传说,朱元璋有一个最大的对手,名叫陈友谅。在朱元璋打败元兵后,把陈友谅也灭了,并建立了明朝。有一天,朱元璋睡觉时,梦到陈友谅持刀朝他砍去,猛地从梦中惊醒,冷汗连连。朱元璋还没平静下来时,太监来报,说娘娘产下一子。朱元璋不由得想起了那个梦,是否理解了那个梦的意义,揣摩着这可能是陈友谅来寻仇。于是,下令杀死皇子。有位足智多谋的老臣听说这件事以后,便奉劝朱元璋等那位皇子长大后,就送他去边关,不要伤害他的生命。这个皇子就是朱棣,小时候相当顽皮,不喜欢读书,只爱舞枪弄棒,不服从老师管教,不把老师看在眼里,又打又骂。所以,很多老师根本管不了朱棣,纷纷请辞离去。后来请了徐善述,这位老师很聪明,知道朱棣不吃硬的就来软的,为了让他读书,每次都是把书顶在头上,跪在皇子面前。朱棣见老师对他很是敬重,于是感动之余好好读书。不曾想,朱元璋有一天来访,看到这一幕,勃然大怒。把老师扶起来,立即赐给他一根戒尺,并告诉他;此尺如朕亲临,皇子不听话,就用戒尺打手掌。自此以后,朱棣读书非常用功。于是,老师教训学生的戒尺就此流传。戒尺的意义所以,“戒尺”在过去指的是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小木板。对学生有训诫、警示的意义。戒尺一直流传至今,只不过是人们忽视了而已。古代电视剧里基本都有这样一个片段,孩子犯了家规,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虔诚地跪在地上,等待长辈的训诫。这一过程既能激发孩子羞耻心,又能让孩子有所警醒。俗话说;家有家法,校有校规。孩子违反了规矩,自然应该受到戒尺的惩戒,通过这种惩戒敬畏“戒尺”,从而在心中有这把“尺子”,既用它来器量本身,又用它来权衡他人,让他评判事非,明白公正公义,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心中有把“尺子”的人才不会走偏,才不会迷失自己,才能真正为社会作贡献。然而,老师管教学生流传了这么多年,可是,最近这些年,无数老师被剥脱了管教孩子的权利,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肆无忌惮。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组照片;老师在台上讲课,下面四个学生正旁若无人地吃着菜、喝着酒。这组照片下面评论声不断;有的说老师的定力好,有的却在质疑老师……教育发展到今天,老师想管学生,却管不了,而父母又没有时间管,教育从未这样悲哀,让孩子像草一样疯长。如何用这把戒尺曾经有位老师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有相应的惩戒制度,比如美国;学校有权利将违规的同学关禁闭;英国也有相关规定;罚学生写作业,惩戒,停学,甚至包括打手心,但每双手不超过三次等……毫无疑问,应该把管教的权利还给才师。只是,老师应该怎么管教孩子,多大的孩子可以进行体罚,比如,幼儿园的孩子可以坐反省椅,不能体罚,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正在形成规则的重要时期,而小学生的管教方式又完全不一样,初中甚至高中更不一样……我们国家正是缺乏了这种明确的标准,才导致无数老师丧失了管教孩子权利。老师管教学生权利丧失,而家长又不管,那么很容易导致孩子不能明心正德,这会真正害了孩子。在孩子的人生路上,必须有一根戒尺,让他明事理,懂分寸。孩子要想长成一颗参天大树,除了温暖的阳光和适量的灌溉,更需要大自然的风雨,只有这样他才能屹立不倒,才能深深地在大地上扎下根。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龙春华,笔名绿子静,6岁孩子妈妈,亲子畅销书作家,龙春华亲子实践课堂创始人(ID:lch)。著有《婴幼儿行为心理学》、《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行为心理学:瞬间读懂他人小动作背后隐藏的秘密》(已出版繁体,销量达20万册)、《再苦也要笑一笑》(出版第四版)等十余部作品。目前正专注创作家教与童书作品,从内到外地发挥妈妈养孩子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5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