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钳工刘亚林手眼为尺钢板雕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婷通讯员付向东

锉刀、锯弓、冲头,每天长达8小时的锉刨磨钻,零件之间缝隙精度必须控制在0.02毫米以内,这是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模具钳工刘亚林的日常工作。

干钳工16年,刘亚林练就一身绝活:不需要测量工具,他的眼睛就是一把“尺子”,可肉眼测出半径在5厘米以内的圆弧角,完成模具修配。

12月2日,在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模具车间,刘亚林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展示绝活儿。

在毫厘之间追求锉削极致

一套模具,一张工作台,刘亚林一站就是一整天。

“我们最常用的是锉刀,如果坐着干活是使不上劲的。”刘亚林对记者说,他干的活以精密注塑模具和冲压模具为主,对精确度要求极高,这么多年他早已习惯站着工作。

刘亚林手上正在开发的是基座注塑模具,一款异形结构的模具,底座上有16个触片,“每个触片的厚度仅有0.1毫米,镶嵌时需要严丝合缝。”

刘亚林的工友介绍,一般做模具前,都需要用尺子等测量工具进行定位,但刘亚林已经熟练到部分产品不用测量工具辅助。

肉眼修圆弧角,是刘亚林最擅长的活儿。他可以不用测量工具,15分钟完成修配。而一般师傅在使用测量工具的条件下,还需要半小时。

“这都是长期积累的经验,没有取巧的办法。”刘亚林回忆道,16年前,他刚进厂时也是要先划线,边测量边加工。

为提高技艺,他主动加班进行锉削训练,手被磨具划伤是常有的事。但他从来不用创口贴,更不会用手套,怕影响手感。

从当学徒工到成为“武汉市技术能手”,他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

如今,刘亚林手的指纹几乎被磨平。忙的时候,平均3天就要开发一套模具。

为减少0.毫米误差,一套模具做了一个月

一个4毫米的成品模具,不足硬币大小,刘亚林小心翼翼地向记者展示。

“别看这模具形状普通,为解决它的累计误差问题,我足足用了一个月时间。”刘亚林介绍,这款精密跳步模是他职业生涯中,开发耗时最长的模具之一。

所谓跳步模,就是采取分步加工完成的办法制作的模具。

“分步加工,工序复杂,中间就存在累计误差的问题。”刘亚林说,在试模过程中,合格率低令他十分沮丧。

为解决累计误差,他将计量单位由“丝”(0.01毫米)精准到“μ”(0.毫米),找到最大公差范围。

他尝试各种方法,最终利用原有凹模嵌入镶件以及调整导板的办法,消除累计误差。经过艰苦努力,合格率后期达到%,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让经手的每一件模具尽量完美,这样才能保证量产时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刘亚林话语质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9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