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松鼠。
一只想和大家一起读西游、做拳卧撑的啮齿类动物。
文末有松鼠做拳卧撑的视频,小目标个,现在能做10个。
昨天的文章聊了花果山猴群的战力问题。
接着该说孙悟空取金箍棒事件。
松鼠小时候看《西游记》动画片,一直有个困惑。
为什么孙悟空拔走龙宫的镇海神针,没在东海造成大漩涡?
直到后来看了原著才明白,原来是我搞错了。
这东西根本不是什么镇海神针,它其实是叫定海神针,是大禹当年用来测量
江河深浅的定子。
那么在这把神奇的“尺子”身上,还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今天松鼠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说得不一定对,大家随便看看。
一
提起金箍棒,很多人脑海中首先出现的是一根笔直的棍子形象。
但实际上,翻开原著你会发现,金箍棒单从外形上讲,和寻常的棒子完全不一样。
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
无论是发箍还是桶箍,“箍”这种东西都是起固定作用,防止所箍对象分散开裂。
但金箍棒的主体部分是一段实心乌铁,两头装个箍的操作就显得十分奇怪。
当然,你可以说,两头装个箍是起装饰作用或增强攻击力。
但这个理由比较牵强,说服力不够。
怎么办呢?
遇到按正常逻辑推进不下去情况时,就从松鼠西游学两个公理入手。
松鼠西游学公理一:《西游记》是古人以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为创作素材,给同时期普通百姓看的通俗作品。
在原著中,金箍棒本来不是兵器,是大禹治水时用来“定江海深浅的一个定子”。
那么在真实世界,古人如何测量江海深浅呢?
二
方法无外乎两种。
一、浅水区直接用棍子戳。
这种方式叫“点竿”或“探杆”。
例如第一回美猴王出海拜师,“持篙试水,偶得浅水。”
二、到大江大海里,没有那么长的棍子,就在一根绳上栓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测量没入水中的绳子长度。
栓在绳子上的重物,便被称为“定子”。
它也是船锚的前身。
定子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两种,石字旁的“碇子”和木字旁的“椗子”。
同理,象棋中的炮,有的是石字旁,有的是火字旁。在发明火药前,砲是投石机;发明火药后,炮才指大炮。
先说石碇。
年福建泉州出土了一块宋元时期的碇石,全长2.32米,中段宽0.29米,正是一根棍子的模样,重约斤。
不过这个《西游记》里金箍棒还是有所差别,原著说的是两丈长,合6.67米,这个只有两米多,况且是扁的。
(图片)
接着我们再来看木椗的情况。
一根完整的木椗长什么样子呢?
清代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说:大的长二丈七尺,小的长二丈四尺,宽八寸及七寸,用铁力木制作。
这种木材的密度比水重,所以能沉底。
旋上系两条棕索,用来收放。
一个完整的旋,由旋杆、旋担(横杆)、旋爪组成。
杆是一个旋的主体,旋担和旋爪是旋杆的附属部分,很容易脱落,也可以随意更换。
所以,现在能看到的古代的考古实物,基本上都只剩长达二丈的旋杆,担和捉爪都荡然无存了。
年出水于福建晋江深沪湾的木旋杆全长7.57米,比金箍棒略长一些。
年泉州湾出水的海船中有一根木碗杆,长度正是6.6米,与金箍棒“长两丈”完全相合。
(图片)且材褐黑色,船工称之为“黑盐榈”,据判断应是铁力木。
金箍棒中间是“一段乌铁”,颜色正和碗材的颜色相似。
木杆上有宽7厘米的铁锈迹。
铁箍是为了加强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而安装的。
金箍棒两头“两个金箍”原来箍是在这里用的。
所以说,金箍棒简直就是深沪湾的木碗杆或者泉州湾宋代海船所配木碗的翻版。
另外,郭雍先生还提供了一条民间传说,更印证了金箍棒和木椗的联系。
当年三宝公(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
三宝公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
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当地浅海处有一具巨大的古代铁锚,锚的一爪部分露出泥面约0.3米,即使潮落时仍在水下,人眼看不见。
渔民在此下网打鱼,渔网常遭损坏,所以那一块海域渔民代代相传,几百年来以为戒区。
后经分析,这具锚不晚于明初。
由此可得,编出定海针这段的作者,应该对海洋、水运非常了解。
三
到此,关于金箍棒的故事还没结束。
棒子的原型是一回事,为什么装备给猴子又是另一个问题?
其实猴子用棒除了看上比用刀用剑和谐外,它还有个历史传统。
松鼠西游学第二公理:《西游记》不是一天写成,所谓的“西游原著”是西
游故事在民间演变数百年后的集大成之作。在早期的西游故事《大唐取经诗话》中,猴行者没有固定的兵器,基本靠双拳战斗。
到《西游记杂剧》里,孙行者使用的武器是“生金棍”,能变小后放到耳朵里,但两端没有箍。
到我们现在看到的世德堂版《西游记》中,作者保留了变大变少的设定,又结合现实中的木椗,给这个武器安排了个华丽的身世背景。
先被大禹所用,又放龙宫收藏,最后交到孙悟空手中。
这段内容既延续历史设定,又有进一步创新,不愧是大师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