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侯故事童年野趣打尺子

张则武/文

我的童年是在家乡农村度过的,童年时代的朋友都是同村邻居,大家经常在一起玩游戏。那时,有很多游戏非常有趣,至今让人回忆。记得有一种游戏叫“打尺子”,这种游戏和“玩打仗”、“捉迷藏”一样是童年时代最常玩的游戏之一。

我们用一根手指粗的木棍,把它截成一长一短两根。长的约80厘米,叫“尺篙”,短的约20厘米,叫“尺子”。每年秋收过后,收割完稻谷的田地成了我们这群小朋友的阵地。我们拾来两块砖块,11字形平行侧向摆放在地上,间距约10多厘米宽。将尺子横架在两块砖上,双手持尺篙竖插在两砖中间,用力向上向前挑拔尺子,让尺子弹向远方。另一人则站在砖前若干远处接尺子。之后,我方将尺篙横架在两砖之上,让对方用尺子找准尺篙投掷。对方如接中尺子,则可在接中尺子的地方投掷。如未接中,则要在尺子落地的地点投掷。如对方能将尺篙打下砖台,则换对方来挑拔尺子,我方来接掷尺子。如此重复。

如对方未能将尺篙打下砖块,则由我方一手持尺子,一手持尺篙,用尺篙击打尺子,将尺子向前方尽力打出。对方仍在前面迎接尺子。如接中,则在接中位置向砖块方向投掷。我方则持尺篙迎击尺子,意在将尺子向前方打飞。之后在尺子落地位置开始向砖块用尺篙丈量距离。如果未击中,也在尺子落地位置丈量距离。这距离需满一尺篙后还要够一尺子距离,如果不够,则换对方重复以上动作。如以上距离超过可计数的一尺(篙),则仍由我方继续挑拔尺子。谁先计满尺(篙),则谁赢。胜利者手尺篙将尺子再度向前打出,输家仍站在前面接尺子,在接中尺子或尺子落地的位置开始,深吸一口气后手持尺子向砖块方向奔跑,边跑边出声呼气,口中还要发出“乌乌”的声音,中途不准换气。如换气停音,则要重来。直至跑到砖块位置,游戏才算结束。胜利者为监督输家,还会紧随对方旁边跟着奔跑监督。掌握技巧的人常能将尺子挑或击打很远的距离。

三十年多过去了,童年的很多游戏虽然让人回忆,但很多规则却记得不是很清楚了。这些都将和其他民间文化、风俗、手工艺一样,慢慢消失淡忘。为考证打尺子游戏的来历,笔者查阅了畲族文化研究资料,现以录之。

相传,这“打尺子”游戏是畲族人民为纪念畲族民族英雄蓝奉高(又作凤高),在反抗唐王朝的武装斗争中,以断弓(尺)将敌箭(寸)拨击的技艺演变而成。“打尺子”游戏在闽西北地区称“打尺寸”。

在闽西北地区,畲族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据传,畲族英雄蓝奉高率领畲军在福建汀州抵抗官军的袭击。由于多数畲军是猎手出身,弓箭百发百中,把唐朝官兵杀得落花流水,后来官军开来大批援兵,蓝奉高见寡不敌众,便命令畲军渡江撤退,自己一人断后。双主对打一阵,官军见他英勇过人,不敢逼近,便集中弓箭手一齐向蓝奉高射击。蓝奉高在奋力还击中,因用力过猛,把弓弦拉断了。情急中,他一边挥舞手中的弓拨挡来箭,一边乘船后退。官军怕他勇猛,不敢过江,畲军终于守住了汀州城。畲族子孙为了缅怀蓝奉高机智勇敢的英雄事迹,每逢节日或农闲时,就围在空地里打尺子。在打尺子活动中,尺代表的是断弓,寸代表的是乱箭。客家先民在宋末元初迁徙到闽西北和粤东北地区,与畲族人民有过长期的生活接触,在小孩玩耍交流过程中,将这游戏传承了下来,代代相传。

“打尺子”游戏,充分说明了客家先民与土著畲族的密切接触,是客家与畲族文化融合的有力例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