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参与了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这一制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摘自《国宝卷3》作者:马未都

“商鞅方升”字数:阅读时长大约10分钟

国宝,件件精彩。

历史上有个名人叫商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永远活在我们的课本里。一提商鞅,我们就会联想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徙木立信”,几乎每个人都学过这一课。

商鞅在秦国第一次变法时,为了让民众信服新法,就在闹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说谁把这木头搬到北门,我就赏他十金。老百姓觉得这事儿玩笑开大了,没人动。商鞅看没人动,就说,谁能搬过去,我赏他五十金!围观的人觉得商鞅这玩笑越开越大。就在他们等着看热闹的时候,出来一傻人,扛着这木头,就把它搬到了北门,商鞅当众就给了他五十金,这下围观的聪明人全后悔了。商鞅就用这样的方法表明秦国令出必行,绝不欺骗。

今天说“徙木立信”,我们都觉得这是一故事。如果我今天说,这笔筒,谁给拿到另外一屋子里,我给他一百两黄金,估计现在也没人信。这事太不可信了,因为获得的报酬跟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

“徙木立信”这件事发生以后,在公元前年,商鞅颁布了他制定的法令:重农抑商,建立二十级军功爵位制,鼓励国民杀敌领赏,通过变法让秦国强盛起来,成为虎狼之师。六年以后,商鞅开始进行第二次变法,《史记》里记载这次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说的是这次变法废除井田制,实行平等的赋税制度,统一度量衡。我们今天讲的商鞅方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作的。

我们先解释一下度量衡。度量衡在我们今天生活中还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个是“度”,指的是长短。我们很多时候都要知道长度,比如你去家具市场买一个沙发,能不能搁到家里去,你就需要量一下长度;你们家装修,得量量门的高度,这些都是你生活中要碰到的问题。

第二个“量”呢,是容器;我们今天离普遍使用容器计量的生活比较远了,因为我们现在大部分都是按重量计算,不按体量计算。你比如过去,粮食是一升一斗地卖,它是靠容器的。我们今天即便是按容器去买东西,我们并不在乎上面标的容量。比如你买一瓶酒,你先看它标的是多少,它说毫升,这时候在你心里就等同为一斤。其实毫升的酒没有一斤,你看重的是它的重量。

第三个,度量衡的“衡”,就是重量。我们把容器和重量分得很清楚,凡是不易用容器计算的,就开始用重量计算。比如,同为粮食,这个斗可以量米和面,但它量不了白薯,所以白薯就得改用重量计算。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还是有大量的物品是用容器计算的,比如你去买油、买洗发水,这些容量的概念最初就是我们所说的量器,准确地说这叫量(liàng)器。方升,就是从这儿来的。一个量器的标准,告诉你一个标准单元是多少。只不过,这标准是不断变化的。比如我们现在废了市尺,我们用的都是公制。我们现在说一尺等于多少厘米呢?应该是33.33厘米,一米等于三尺嘛。历史上,我们的长度单位可不是一成不变的,汉尺只有22厘米,正常男人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唐尺就有30.7厘米,宋尺就更长一点,31.68厘米。你可以看到尺度是越来越长的,除了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容量单位每个历史时期的标准都不一样。

过去权、升这些东西都特别重要,尤其商鞅方升上面又有文字又有计量单位,还是两千多年前的标准量器,这就使它变得非常地重要。现在即使我们找到了一个秦代的尺子或者容器,如果它不是标准器,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特别重要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世界时”,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是大家都得有的标准,如果今天你一个标准,明天他一个标准,大家都不活在一个时间段上,这就很麻烦。

商鞅统一度量衡,是为国家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也为后来秦国统一以后的“车同轨,书同文”留下了一个启示。今天,我们中国依旧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跟这次革命有直接关系。如果当时文字不统一的话,那么语言也就不统一,语言跟着文字走,只要这个不统一,那我们今天就跟欧洲一样,都是小国。大国有大国的优势,小国也有小国的好处。

商鞅方升通长18.7厘米,个儿不大,高2.3厘米,呈长方形,是商鞅第二次变法六年后监制的。这个东西你看着它没什么好看的,和其他的国宝比起来一点都不神奇,就是一个简单的方盒子带个把儿,中间是空的,插根木头,操作起来十分方便。这个方升最有价值的是它中间的这个空间,就是它的容量。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说过“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说的就是“无有”的地方是最重要的。这个方升,它的空间给了我们一个准确的容量,按照我们今天的测试,它有.15毫升。

方升的三侧及底面刻有两段铭文,这铭文显然不是铸上去的,是后刻上去的,这两段铭文间隔一百二十多年。第一组铭文的内容为:

“十八年,齐?(率)卿大夫(合文)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重泉。”

第一组铭文提供的信息是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年),齐国卿大夫使团到访。这年冬天,商鞅的官职是大良造,相当于宰相,他监制了这件标准量器。这件标准器的体积为一升。方升就是用于重泉这个地方。

第二组铭文距离第一组铭文已经过去了年,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刻的。秦王政二十六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公元前年。这一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铭文刻的是什么内容呢?它说: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隗状)、绾(王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临。”

这条铭文翻译过来就是说,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黔首”,就是说扎黑头巾的人,这里代指百姓,就是说百姓终于获得了安定的生活。他立尊号为皇帝,于是下诏书让两个丞相规范度量衡,凡是不一样的地方都予以统一,凡是不清楚的地方都予以明确。方升用于临这个地方。

从这两条铭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件商鞅方升在沿用了一百二十多年后,又一次成为了通行全国的标准量器。上海博物馆除了商鞅方升,还有一件“始皇诏铜方升”,容积为.65毫升,比商鞅方升多了13毫升,其器型与商鞅方升相似,外壁一侧所刻的铭文与商鞅方升上秦始皇发布诏书的铭文相同。始皇诏铜方升的出现也印证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所使用的量器延续了商鞅定下的标准。这个标准的确立,影响深远。现在你去故宫,太和殿外边一边是日晷,一边就是嘉量,一个是时间单位,一个是容量单位,这就代表着政权的最高标准。

关于商鞅方升,我们现在获得的最后一条信息,就是秦始皇继续以它作为标准量器去使用。但是,这个标准在后来实行了多久呢?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这个方升在大众视野中几近消失,直到一百多年前才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方升这次重现,和一个叫龚心铭的人有关。

龚心铭是安徽合肥人,中过清末的进士。他的父亲叫龚照瑗,曾任江苏候补道,中法战争期间,负责为台湾守军运送武器兵员,发了点战争小财;后来还做过四川布政使、驻英法意等国公使,年,因病去世了。龚照瑗有俩儿子,龚心铭是长子,次子叫龚心钊,也是清末的进士。兄弟二人都做过官,龚心铭在翰林院供过职;龚心钊则是清代最后一任科举考官,还做过清朝驻加拿大领事。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来,龚家的家道还是很殷实的。进入民国以后,兄弟二人就不再做官了,转而投资一些实业,继而成为当时的大藏家。他们兄弟俩的收藏范围非常广泛,有玉器、金饼、印章、字画、青铜、瓷器等,观复博物馆里有几件瓷器就是龚心钊的旧藏。

年,龚心铭从清晖阁花重金买下了这件商鞅方升。宣统初年(年),龚心铭在距离浦口六十里地的地方买下了一眼温泉,在那里建了一座龚氏汤泉别墅。在别墅里,他专门辟出一间屋子,用来放他最为看重的印字金和商鞅方升。龚心铭把这间屋子题作“周爰秦量之室”,并以此为自己的斋名。经过对这两件藏品的深入考证,龚心铭在上世纪30年代出版了《浦口汤泉小志》,将《周爰金考》《秦鞅量考》两篇重要的考证文字收入其中。因为《浦口汤泉小志》的出版,社会上很多人都知道了龚家藏有商鞅方升。(图10)

当时龚心铭家里用钱经常抵押。龚心铭曾将苏州河边上的开滦煤栈抵押给汇丰银行,抵押期限将至,还不上钱,银行提出你把商鞅方升来做抵押就可以,龚家就可以继续到银行支取银钱。当时龚心铭年事已高,这事情就交给自己的儿媳朱静宜打理。当时这儿媳朱静宜变卖了自己的嫁妆偿还抵押,才保住了商鞅方升。

龚心铭在弥留之际,叮嘱儿子龚安东(字旭人),商鞅方升和印子金是咱的传家宝,谁要是外卖,谁就是罪人。日伪时期,日本人要花重金购买商鞅方升,龚安东以父亲把这东西卖给了洋人为由,骗过了日本人。到了年,上海博物馆为了征集商鞅方升,由馆长沈之瑜亲自出面,在上海国际饭店摆了一桌酒席,宴请龚安东、朱静宜夫妇,商请出让这件传世珍宝,并许以解决住房、照顾孩子上大学等额外优惠,但是他们夫妻俩还是以“早被父亲卖给外国人了”为词婉拒。

又过了几年,文革开始了。龚安东的女儿所在工厂的人就忽悠着到他们家抄寻文物,他们先找到了五十多块印子金,因为没找到商鞅方升,他们就不愿意离去,后来又在龚家前前后后找了28天,仍然不见商鞅方升的影子。最后,他们在朱静宜的侄子家抄出了商鞅方升,遂带着方升扬长而去。商鞅方升被抄走,龚安东得知消息后气急交加,心脏病突发,医院的路上就与世长辞了。

得知方升从龚家被工厂抄走以后,上海博物馆马上就出面,说服这些人将印子金、商鞅方升等交给上海博物馆代为保管。直到“文革”结束后,上海博物馆按照相关规定将代管的文物悉数归还给龚家。那时龚安东、朱静宜都已经去世了,龚安东的子女们商议之后,最终将商鞅方升、印子金、符印等件文物转让给了上海博物馆收藏。

这件商鞅方升终于入藏上海博物馆,它显然是国之重器。它为什么重要呢?我们前面说了,首先它是商鞅变法的直接物证;其次它参与了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这一制度在全国的推行。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专家发现,秦代度量衡除了在秦国旧址,比如陕西、甘肃等地有出土外,像齐国、赵国、越国等地,以及内蒙古的赤峰市、哲里木盟等古城遗址也都有秦代度量衡器出土,这也正是商鞅为秦始皇“皆令如秦制”奠定了基础(图11)。秦朝结束后,汉代延续和发展了秦代的度量衡。(图12)

西汉的刘歆整理了秦汉以来度量衡的制度,后来被班固选取写进了《汉书?律历志》,这是我国第一部度量衡专著。一直到今天,虽然我们的单位值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改变了,但秦代制定的基本单位以及进位关系则依然为我们所继承。我们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由商鞅所确立的标准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俗话说“没有五音,难正六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秩序也不成章法。今天的这件商鞅方升则是秦国在两千多年前定下的经济秩序,作为国宝,当之无愧。

国宝情未了,下集听分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7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