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或处于席卷全球的边缘,对这种病毒会演变为类似流感那样长期存在的焦虑也日益增加。鉴于历史长河中,人类与病毒的长期共存关系,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关于它的一切。病毒就是有毒的生命吗?它和病菌有什么区别?病毒是怎样让人生病的?新冠病毒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去遏制它?主讲嘉宾:叶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航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本文内容来自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承办、北京科技报社协办的首都科学讲堂,每周邀请院士及专家开讲,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文化,促使公众全面、正确理解科学。2月29日,首都科学讲堂首次开启线上讲座形式。43:28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病毒:凝固的生命碎片我们知道,生命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无论是单细胞的细菌、古菌、真菌,还是多细胞的绝大多数动植物,它们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这个基本单元。然而,病毒的存在则给科学家们出了一道难题,让生命的定义变得模糊不清,因为它既像是生命,又不像是生命。有人把细胞做了一个比喻,说它就是一条流动的生命之河。因为细胞将“生命”这个概念,圈在了细胞膜这样一道“围墙”里:墙内生机盎然,蛋白质催动着千万种生化反应,吸收利用能量,合成分解生物分子,维护复制遗传信息,有序度不断增加;墙外的世界则是生命的荒原,能量从高峰流向低谷,无序度不断增加,细胞内的能量和物质都处于流动中。▲细胞是座城,在细胞膜这道“围墙”里,生机盎然(图片来源/portfolios.scad.edu)而病毒呢?我做了一个比喻,假如把这条生命之河冻成一个大冰块,然后从中敲下一小块冰来,这一小块冰就是病毒。说它是生命物质肯定没错,它是由蛋白质、核酸分子、有时还包括磷脂分子——这些全都跟细胞一样的生命物质所组成的。只不过比起细胞,病毒仅仅把承载遗传信息的核酸分子及少量对启动复制过程有用的蛋白质分子,包裹在了一层蛋白质衣壳的硬壳之中而已。有些种类的病毒还会再在外面包上一层类似细胞膜的包膜,能够起到伪装自己的目的。它可以说是一个凝固的生命碎片,因为它的内部没有能量流动,也没有物质的合成分解,不是“活着”的。人们常常把细菌与病毒混为一谈。通过了解细菌的结构我们能知道,它的外面是一层细胞膜和一层细胞壁,后面有一个很长的鞭毛,鞭毛随着转动可以推动细菌去它想去的地方。而在它里面是有着丰富的细胞结构的,有一些细胞器,中间有一个核区,核区里存储着它的遗传物质:双链的DNA。所以细菌其实就是一个细胞,它是一个单细胞生物。病毒绝对不是一种细菌,它比细菌要小得多,简单得多。细菌基本上就在微米(尺子上最小一格一毫米,把它再分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微米)这个尺度上面,而世界上目前人类已知的最大病毒——拟菌病毒的直径仅纳米。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年,科学家拍到第一张病毒的照片,人类终于看到了病毒。▲第一张病毒电镜照片——烟草花叶病毒▲现代高分辨率电镜下的烟草花叶病毒目前已经被人类观察到并分类命名,做出了科学描述的病毒大概有种。种听起来好像很多,但实际上,据科学家估计,世界上所有病毒的种类总计可能达到万种。为什么会这么多?因为几乎所有的细胞生命全都能被某种病毒感染。从这个角度看,病毒必须要依靠细胞,才能够延续自己的“生命”,才能够复制更多的病毒。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病毒自己的话,它是完全无法“生存”的。出品:科普中央厨房监制:北京科技报
科学加客户端欢迎朋友圈转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