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尺子 >> 尺子发展 >> 上春山一杆秤一辈子

上春山一杆秤一辈子

一杆秤一辈子康文财“不识秤花,难以当家”。杆秤是农村用得最广的一种计量工具,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一种基本物品。听人说,圩上老百姓用的杆秤多是从甘师傅店里卖出的,县里手工制作杆秤的也只有县城木匠街甘师傅这一家了。随着时间的往后推移,手工制秤工艺将更难得觅见。我在心里打定主意,一定要去见识并记录一番。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约上小燕老师、谢总一同去木匠街拜访甘师傅。木匠街是遂川县城泉江水北的一条老街,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曾是县城木匠大师汇集、木匠器具和木制品齐全的繁华街市。如今只遗留下几幢黑瓦土房和一条冷清的老街,那昔日的木匠师傅和木制品早已销声匿迹了。走进木匠街,就可以看到岁月的沧桑镌刻在了每一扇红漆斑驳的门窗上。我们来到木匠街的老百货公司转角处,看到一位个子不高、满头白发的老师傅,打着赤膊,穿着一条西装短裤,正站在一间店门口校秤。走过去一打听,他正是制秤的甘师傅。说明来意之后,甘师傅把我们迎进了店里。店面很小,不到20平方米,迎面放置的是一张满是“伤痕”的工作台,台面上放满了大大小小的制秤工具,有锉子、车钻、钳子、铁剪、手刨、墨斗、钢锯、砝码等,工作台的一角还放置了一台老式的收音机。墙面上挂满了长长短短的成品或半成品杆秤,地面墙角也堆满了大小长短不一的杆秤辅料。看到我们几个拿着相机,他笑着说,打着赤膊拍照,不文雅。甘师傅随手穿上一件白色的小背心,坐在工作台前,戴上老花眼镜,一边做手上的活一边和我们聊了起来。甘师傅大名叫甘柳根,年10月出生,已经70岁了。甘柳根四兄弟,他排行老大。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被打成右派,家里没办法供他们兄弟一起读书,小学毕业的甘柳根就辍学在家。为了生计,年4月1日,父亲安排他跟随一位从南昌过来的姓万的师傅学做杆秤。学徒三年后,甘师傅加入了县手工业联社。当年,杆秤的行情很好,又是按件计酬,他一天能做3、4把,一个月有上百元的收入,这在当时算是收入比较高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手工业联社改制,他就独自一人开办了这家小店。甘师傅说,杆秤主要由秤杆、秤钩、秤盘、秤砣、秤星、秤钮等部分组成。一根杆秤看似结构简单,轻便小巧,但做工复杂。从选料取料开始,经过刨料,钻星眼,钉秤花,打磨,配秤砣、安装、校验,最后油漆上光,要经历二十几道工序。首先是要选好料,用作秤杆的树木一定要硬。我们南方一般都是用戳树或钩栲树(又叫红钩栎)作原材料,这两种树材质硬,不易吸水变形,久用也不会开裂。接下来是刨杆,也是制秤过程中最难的部分,须用专门的工具将木料刨圆,秤杆的两头还得刨成一大一小,中间略粗。秤杆做好之后,就要确定杆秤的下钮、前钮和后钮的位置。秤要做得准,关键有两点:一是下钮和前后钮的位置要准,二是分步和标刻度要准。说到这里,甘师傅给我们演示了一遍如何用分步器确定下钮、前钮和后钮的方法。这些办法都是前人用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不用笔计算,也不用尺子量,但很精准。我们这些外行人看不明白,只能打心里赞叹前人的智慧。下钮、前钮和后钮的位置确定之后,就要开始校秤、分步和标刻度了。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先要根据杠杆平衡原理找出定盘星位置,并标上记号。以此记号为原点,再用等重量砝码找出杆秤最大称重量位置,再用分步器在此区间反复调试,标出各个重量的秤星位置并做好记号。然后是钻秤眼,那也是个细致的活儿。用车钻在秤杆上标有秤星记号的地方钻秤眼。秤眼要钻得准,秤的计量标准才高。一把秤杆要钻上百个秤眼,等所有的秤眼钻好后,将一段段的细铜丝(或铝丝)插入眼中,再削断、锉平。经过这些工序,秤杆上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叫秤星。如果秤杆比较粗,空白的地方多,工匠会在秤杆的空白处钻一些“招财进宝”“生意兴隆”的字样或十二生肖、龙凤呈祥的图案,在图案上填进秤星,这样的杆秤就更加漂亮。秤杆要光滑,填好秤星后还要刷好几遍漆,并打磨数次以上。再就是包头,也就是在杆秤的两头包上铜皮或者白铁皮。这样不仅美观,还可以防止秤杆开裂。最后在前钮和后钮各系上一根暂新的尼龙绳,在下钮挂上秤钩或秤盘,一根杆秤就做好了。那天,甘师傅还教了我们如何识秤。他说,秤东西时,如果提起的是前钮,就看杆秤的里秤星,如果提的是后钮,就看秤杆脊背上的秤星。看到我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手中的相机也对着他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他就聊得更开了。他告诉我们说,秤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明的,开始是以秦始皇批示的“天下公平”四字的笔画数十六作为标准,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的重量标准,这一标准沿用了两千多年。十六两秤又叫十六金星秤,它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组成,旨在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否则,短一两就损福,少二两就伤禄,缺三两则折寿。后来,由于计算不方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改成十两秤并沿用至今。甘师傅说,由于杆秤的广泛运用,杆秤不断被后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间有许多关于杆秤的故事,甚至还给杆秤披上神秘的色彩。比如将杆秤灵化为龙的化身,说秤钩是龙嘴,秤纽是龙眼,秤杆是龙身,秤星是龙鳞。每逢下雨之时,长辈们就要将大秤悬挂于堂前,以求神龙护佑,镇邪避灾。新屋落成乔迁之时,首先要搬入的也是杆秤,寓意为“称(秤)心如意”。古代的官衙总揽地方大权,会把石权(石头制成的秤砣)高悬于官衙大堂之上,警示要用好手中的权力,衡量轻重,断案严明,公平公正,等等。甘师傅说,秤准先要心准,做秤先要做人。制秤的手艺,又被称为“百工之首”。制秤人不但要有木匠、铁匠的技艺,还要有好的德行。用户说这秤好,不是说这秤如何漂亮,而是说这秤很准。“准”是做秤人的原则和底线,是必须始终坚守的态度。“昧良心的秤千万不能做”,这是甘师傅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其师傅的嘱托。当年放开以后,市场交易活跃,曾有不法商贩找到他,愿意出高价做几把黑心秤,都被他断然拒绝。随着电子秤的日益普及,手工秤的生意已远不如以前,一个月也难卖得了几把杆秤。讲到手工秤“日落西山”的现状,年过古稀的甘师傅眼里流露出了淡淡的忧伤,说道:“不管有没有人买秤,我都喜欢来店里坐坐,动动手,做做秤,心里才清静踏实。”接着他还哼起了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的主题曲《清官谣》“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甘师傅一辈子都在做杆秤,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刨、磨、钻、刻上。来拍摄并采访过他的人很多,他们同我们一样,热热闹闹地来了,又热热闹闹地走了,只剩下甘师傅一人坚守着那家老店。那天,采访完甘师傅,我特意买了一把杆秤作纪念。一杆木杆秤,千年文明史。作者简介:康文财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投稿邮箱:huanghaisanwen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9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