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www.yunweituan.com/德国大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从尼采说上帝死了,大家不容易相信上帝、天道这些东西了,那在价值问题上,大家就没有了统一的标准。你要诗和远方,他要功成名就,你要个人自由,他要集体温暖。这就让现代社会陷入了多元主义。萨特给出的答案是:自由选择,承担选择的后果。哈贝马斯说:百花齐放是好事,但是人类的公共生活,没有一个客观原则,没有共同的规范,那还成何世界?“主体间性”究竟是什么?人和人的想法有时候是不可调和的,那为什么不可调和呢?哈贝马斯认为不就是因为人有主体性吗?每个人都讲主体性,就难免会主观啊。现实中,我们是这样生活的吗?我们是靠自己的主体性面对世界的吗?不是啊。常识告诉我们:人不只是一个主体,而是生活在人间。我们是通过和他人交往,才完成自我塑造的,对吗?你说,我今天要开会。这何止是你自己一个人的想法呢?这是多少人和人的合作,才让你冒出来今天要想开个会的念头啊。你今天中午点什么外卖,也是参考了外卖网站给你的推送,销售的排名等等因素,才做出的决定啊。这些决定不都是产生在人和人之间吗?哈贝马斯把刚才那个词“主体性”拿出来了,现实生活中,其实不全是这个主体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叫“主体间性”,英文叫inter-subjectivity,或者可以翻译成“在人和人之间”。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行动、观念,不是诞生在自己脑子里的,而是在人和人之间被塑造出来的。“策略行动”和“交往行动”我们怎么靠这种“主体间性”生活的呢?语言交流、互相交往是我们所有行动的共同基础。哈贝马斯对我们的日常行动做了一个划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策略行动”,就是你要达到特定的功利性目标,这时候你使用的是工具理性。追求一个伴侣,完成一个工作目标,这都是策略行动。另外一种“交往行动”:没有什么特定的功利性目标。比如我们和同事聚餐,追求伴侣成功之后还谈恋爱,这是为了真正的理解展开的行动。在这种交往行动中,我们有时候谈得好,有时候谈得不好,甚至谈崩了。但是,我们不仅仅用成败这个功利标准来评价这场谈话,我们心里还另有一把评价的尺子,就是——你们俩在谈话的时候,是不是在讲道理、在好好说话。哈贝马斯说,别小看“讲道理、好好说话”这件事,它其实是一种理性的类型。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外的另一种理性,它存在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沟通之中,哈贝马斯称之为“交往理性”。他通过大量的语言学、道德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发现和论证了这种理性。“交往理性”为什么很重要?哈贝马斯发现“交往理性”,也就是好好说话讲道理这件事,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真正的规范的源头。比如,有对夫妻发生争议,孩子该不该自己有手机呢?丈夫说应该,妻子说不应该。他们可以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等方面找依据,还可以查文献做研究、权衡利弊。这种讨论,虽然未必有最后的结果,但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有可能达成共识。因为他们在运用交往理性。但如果丈夫说:哪来这么多废话,家里的事情我说了算!妻子说:孩子是我生的,我才有发言权。这时候,哪怕最后双方还是有了结论,却不是通过“交往理性”达成的共识,只是没有规范的妥协或宽容。这样的例子,你想想就会发现很多。你会很惊讶地发现一件事:就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和别人达成共识,不是某个人的道理特别强,让我们哑口无言,而是因为在好好说话的氛围下,我们出于彼此的信任和尊重一起把道理讲通了。我们能合作,能建立良性的公共生活,不是因为消除了主体性的主观分歧,而是通过运用“交往理性”,绕了一个弯,才达成的。哈贝马斯的研究当然不止于此,他提出了交往理性的运用条件:可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和适当性。他还提出了“理想交谈情景”的条件,简单来说就是:双方有平等的机会可以发言;你的说法要接受对方的检讨与批评;同时,你可以尽量说清楚自己的意图以便互相了解;然后,也可以使用规范性的言辞,就是双方可以使用,不能只有单方面用规范言辞;最后,表达的目的是要让人达到有效的沟通。“规范”自在人心哈贝马斯提出来这个“交往理性”,有啥用呢?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啊。哈贝马斯提出了这个标准,我们就能够更清晰地分辨谁在好好说话,谁在讲道理,以及在日常交往中怎么优化自己的行为。提出一个概念,确立一个标准,大家都知道往哪里走。这就是思想家工作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0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