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老怪有米
毕业生答辩的“旺季”又到了。
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论文已经在最后验收时刻。有些时间安排较早的学院,毕业生答辩可能早就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好几天。
近日,湖北某高校的一名研究生在宿舍里检查毕业论文格式。
可能,这位同学是一个思想比较灵活的人,检查论文格式竟然没使用电脑软件自带的功能,而是拿出了一个直尺,直接在屏幕上测量行间距。
此举好比拿着金刚钻,却用于挖沙,实在奇怪。
他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让同宿舍的室友笑成一片,一时间,电脑的处境也有些尴尬了: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
复杂的论文格式
为何学生们谈及论文就是“哀嚎”一片的状态?
我一直认为,论文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一场有预谋的“鄙视”行为。
且不说学生们的学术能力到底有没有办法拼凑出一篇合格的论文,单是拿到那几张“论文格式标准说明”就足以让人感觉这事儿是个彻彻底底的“坑”,大家还只能眼睁睁地往里跳。
看似随意的几行字,每个词都是重点。
论文字体、字号和行间距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一篇完整的论文因不同的性质被格式要求划分开来,就像卖猪肉的店铺,把猪分成里脊肉、排骨和“二刀肉”一般。
论文还没写,对论文格式的“阅读理解”就开始了。只有读懂了,才能对论文进行拆分,再对照使用相应的格式。
累!
许多家长看到“论文”二字,往往都理解成这是一篇文章。
没错!这是一篇文章,但字数可以从万字到几十万字不等。
按照现阶段“卷”的程度,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印出来都是一本厚厚的书,十几万字几乎是标配。
湖北武汉这位研究生校正论文格式,其实是修改一整本书的格式,工作量不大,但绝对能让人头昏眼花。
尤其是在反复查阅论文多次以后,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抗拒感,全身细胞都完全不想多看一眼论文。
悲惨的是学生们却不得不按耐住这种抗拒,强迫自己认真查阅。
别笑,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理反应,焦虑与恶心齐飞。
学生苦。
搞论文的那段时间绝对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哪怕我已经毕业许多年,此时看到湖北的研究生改论文,还是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
感同深受的“完美”心态
再回过头来讲湖北的研究生拿尺子量论文的行间距这件事。
不论这个方法是不是凑效,传统到底能不能“打败”科技,这位研究生临近毕业,愈发追求“完美”的心态倒是让人感同身受。
想必他是一位对自我要求较高的学生,希望呈现的论文会成为一个“作品”,给研究生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当论文的内容无需修改的时候,就想把格式做到尽善尽美。这是属于“毕业生”特有的执着:不仅希望把论文做好,也希望不要出现失误。
最害怕一个微小的漏洞破坏了最后答辩的心态,紧张会抓住每一个可趁之机,让学生一不小心就全线崩溃,答辩惨不忍睹。
因为研究生答辩比本科生答辩更为“隆重”。
答辩之前,学院要特意制作答辩公告放在学院门口或是告示栏好几天,上面写着答辩组老师的名字,还有答辩的学生姓名和论文题目。
跟本科答辩似流水席不同,一整天,硕士生只有几位学生参与答辩,差不多是VIP待遇。
而且,答辩专家除了自己学院的老师,还有外校专家。
不说别的,咱不能丢人丢到外校专家面前吧?这点把握,学生们都懂。
如此看来,河北的这位研究生用尺子再量一量,算是“双保险”的做法。
电脑与人的尴尬或是一种别样的快乐
说实话,论文格式错误是一个“批评得最狠,但代价最小”的失误。
若是真不小心出现了问题,最多得到导师一句:“怎么连格式这种最基本的都没搞好。”也就算了。
最终,老师还是会给学生留修改的时间,这跟论文内容出现问题相比,是天差地别的代价。
湖北的研究生对论文格式比较慎重是应该的,但他的行为是不是又有点不合逻辑?
众所周知,论文的编辑器会自动显示格式的数值,湖北的研究生弃电脑的功能而不用,偏用直尺测量行间距,误差大不说,一时间确实不知道到底是人还是电脑有点问题。
哪怕是打印出来,用直尺量,都不会如此搞笑的效果。
所以,想一想,或许这是该研究生故意为之,实乃“减压”良方。
整个宿舍的同学都临近毕业,压力山大,能获如此可爱的室友,是一种幸运。
愿这位有趣的研究生和他的室友们能毕业快乐!
我是有米说,就随便那么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