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代表团参赛选手袁波在装配钳工赛项的比赛现场进行操作。(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郑镱慧子摄)
66个名字背后的勤奋与从容
——湘潭代表团出征湖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侧记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郑镱慧子
7月6日晚,湖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株洲落幕。尽管有连续几天高强度“对抗”带来的疲惫,湘潭选手、教练和工作人员们仍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地备赛。
袁波、胡盼、黄利……透过这个目前我省规格最高、赛项最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我们看得到,66个湘潭选手名字的背后,是努力与自信,勤奋与从容。
精:决胜毫厘之间
用一双手,控制微米级的误差,这种精准的控制力,已经超过了很多人的认知。
但作为一名装配钳工赛项的选手,来自湘潭技师学院的袁波却很清楚,他没有懈怠与敷衍的理由,因为装配钳工的工作核心就是“精度”,这直接影响着机械设备精度性能的稳定性与使用寿命的长短。从一个设备,到一条生产线,甚至到一项发明,有时候影响其成果的,就是最初的几微米。
7月3日早上6时,袁波已经起床坐上了前往赛点的大巴。他背靠座椅、双目闭合,指尖规律地微动,暴露了他并未酣睡。“刚刚在脑子里把流程和难点过了一遍,剩下的就是享受比赛了。”他说。
7时30分比赛开始,6个工件、4个半小时,装配钳工赛项现场加工生产的声音此起彼伏,宛如工厂车间。
袁波在钳工台上时而调试设备,时而锉削锯钻,专注、旁若无人。时间不长,他的工作服已经被汗水浸透。
但这并不是一个单纯考验体力的赛项。“‘精度’是技能大赛先进制造类项目的核心标准,有时差距就在几毫厘之间,这分毫之间的距离全凭选手手感,功夫在平时。”陪同袁波参赛的湘潭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说,这项竞赛主要基本操作技能包含划线、锉削、锯削、钻孔、扩孔、铰孔、各种精密量具使用、技术测量等,以及机械设备传动机构的安装、调试、检测、维护等工作内容。
在备赛的无数个日夜,同事们下班了,袁波一个人还在车间汗流浃背,苦练基本功,直到手掌起血泡,然后生成老茧。不问时间,不计付出,打磨零件的过程,也成了打磨他自己的过程。
在平稳心态的加持下,这位湘潭老将毫无意外地获得了该赛项的金牌。
新:抢进新技术赛道
7月3日,移动机器人比赛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参赛选手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只见在选手们的操作下,原本看起来略显笨重的机械臂竟灵活摆动起来,精准地将工作台上摆放的分类垃圾桶抓起,并用最短的时间将垃圾分类投放到指定位置,让人直呼精彩。整套流程作业下来,最快的小组仅用了3分钟,这个小组来自湘潭代表团。
“比照世界技能大赛的要求全力备赛,对我们来说,如果没得到第一名,那就是失败。”说话的是来自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年轻老师黄利,他和同事胡盼组成双人组,报名参赛移动机器人赛项(双人赛),仅仅备赛两个多月,就以几乎满分的成绩,夺得了本次大赛中这项新技术赛项的头筹。
两人的自信并非来自金牌。
移动机器人项目是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经验,设计、生产、装配、组建、编程、管理和保养机器人。早在备赛初期,两人就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大赛专用的机器人。
“但是标准化生产的机器人程序单一,只能解决初级问题,并不足以支撑我们在一大批强手中脱颖而出。”作为团队中的机器人方案设计责任人,黄利反复设计、推翻、验证,主导对机器人进行了4代自主升级。
“我负责编程,再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我们想要的配件。”胡盼回忆,赛前一周,3D打印机没日没夜地运行了几百个小时,一直到比赛前一天,团队才将最后一个3D打印件安装到机器人上。
功能齐备、运作精准的4.0版机器人顺利出现在赛场上,成了黄利和胡盼自信的底气。
愿:比赛落幕,掌声更应继续
湘潭代表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代表团自抵达株洲后,主要是做一些适应性的训练,辅助心理辅导,进一步调整好状态,熟悉竞赛场地,细致了解竞赛规则变化。“选手们经过层层选拔,长时间科学、艰苦的训练,已经是各自技能领域的佼佼者。”
经过4天的激烈角逐,湘潭市代表团在55个赛项中摘得3金3银3铜,另外有31名选手获得优胜奖,湘潭代表团团体积分排全省14个市州的第三名,获优秀团体奖,展现了湘潭市技能人才的整体水平和风采。
“湘潭此次组团参加省赛,是一次重要的‘练兵’过程,也是一次技能人才‘展示’的机会,对于湘潭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湘潭代表团相关负责人说,从一个宏大的机器被驱动,到一项伟大的工程建成落地,其背后一定有一群在暗地里默默付出的技能人才,他们比尺子还精准,他们与一颗螺丝钉较劲儿,他们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劳与认真,维护着自己的职业道德与荣誉。“规模空前的湖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已经落幕,可以想象,在湖南尤其是湘潭这片土地上,对技能人才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