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一种疑惑,在看一些人物画像的时候,不管是哪个角度,他都是一直看着你的?在科学中,这种现象称作听“蒙娜丽莎效应”,它指的是一种印象,即在图像中所描绘的人的眼睛似乎跟随着观众在图片前移动。听起来有些毛骨悚然,但在最近,两位来自比勒费尔德大学卓越认知互动技术(CITEC)的研究人员揭示了这背后的奥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揭开“蒙娜丽莎效应”这一科学传说的正是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DaVinci)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实验过程中,《蒙娜丽莎的微笑》并没有出现“蒙娜丽莎效应”。这两名研究人员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了科学期刊“第一知觉”上。
格诺特·霍斯特曼教授说:“人们非常擅长于判断自己是否被别人看待。知觉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就证明了这一点。”霍斯特曼博士是比勒费尔德大学心理学系和CITEC的神经认知心理学研究小组成员,他专攻眼球运动和注意力,是这项新研究的两位作者之一。
对于蒙娜丽莎效应,他解释道:“人们可以感觉到他们被从照片和绘画中看到——如果被描绘的人直视前方,也就是以0度的凝视角度。”“稍微侧看一下,你可能仍然会觉得自己在被注视着。这感觉就像是那个被描绘的人在看你的耳朵,与正常观看距离大约5度。但随着角度的增加,你不会有被人看的感觉。”
“奇怪的是,我们不需要站在图像的正前方,就能给人一种被注视的印象——即使图像中的人直视前方,”社会认知系统研究小组的成员塞巴斯蒂安·洛思博士进一步解释了这种现象。“如果我们站在图像的左边或右边,或与图像保持不同的距离,就会产生这种印象。”“‘被注视’的强烈感觉正是蒙娜丽莎效应。”
图片来源:CITEC/比勒费尔德大学洛思在研究与机器人和化身的交流时,反复遇到“蒙娜丽莎效应”这个词,这个词是根据16世纪著名的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衍生的。“这种影响本身是不可否认和可以证明的,”洛思说。“但在所有的画作中,《蒙娜丽莎的微笑》并没有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
为了验证这一观察结果,霍斯特曼和洛思让24名研究人员在电脑屏幕上观察蒙娜丽莎,并评估她凝视的方向。参与者坐在显示器前,一个简单的折叠尺放置在他们和屏幕之间数段距离。参与者指出蒙娜丽莎的目光在哪里与尺子相遇。
为了测试蒙娜丽莎的面部特征是否会影响观众对她凝视的感知,研究人员使用了15个不同的部分——从她的整个头部开始到只有她的眼睛和鼻子,每幅图像按随机顺序显示三次。在会议的中途,研究人员还改变了标尺与显示器之间的距离。霍斯特曼和洛思通过这种方式收集了多份评估结果-几乎每一个测量结果都表明,蒙纳的目光不是笔直的,而是在观众的右手边。更具体地说,凝视角度平均为15.4度,”格诺特·霍斯特曼说。“因此,很明显“蒙娜丽莎效应”这个词只是用词不当而已。它说明了人们渴望被人注视,并成为别人的注意力中心的强烈愿望——与某人相关,即使你根本不认识那个人。”
在设计辅助系统或电脑游戏的虚拟角色或角色时,凝视方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塞巴斯蒂安·洛思说:“例如,在虚拟环境中与化身交流时,凝视可以增进我们对化身的理解。”“通过他们的眼睛注视,虚拟代理可以表达它的注意力,它可以指向与任务相关或将相关的对象——就像人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