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新技术 http://pf.39.net/bdfyy/bdfzg/160706/4892425.html
我们今天要讲的,不是怎么赚钱,而是怎么看待钱,特别是告诉孩子,怎么看待钱。开门见山地讲了,很多中国人对于金钱的理解,有问题;特别是对待“怎么告诉孩子,如何看待金钱”这个问题上,很有问题。
我要告诉你的是:“金钱”是一把理性的尺子,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衡量各种事物的价值。或许有的人会问:“这是不是要教孩子们,一切事情都用钱来衡量啊?”如果你也这么想了,代表你真的应该好好看看下面的文章,因为,你可能就属于“对金钱的理解有问题”的那类人。
小时候,人是很好满足的,一个小玩具,或是一颗棒棒糖,都能让我们高兴一下午。但随着不断长大,我们接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需求也会变得越来越多。
等孩子们进入求学、工作阶段,会遇到很多复杂、艰巨的挑战,如果不能有步骤,有计划地应对,并长期坚持,孩子们是无法获得成长所必须的“成就感”的。这时你会发现,光靠单纯的兴趣,简单的表扬,是没有办法让孩子持续获得前进的动力的。
孩子从6-7岁开始,就已经渐渐具备了价值观的雏形,需要监护人合理的引导了。首先,你要辅助孩子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就是在意识层面明确自身的“需求”。方法有很多种,我给你介绍的最有效率的“工具”是:“金钱”。
有不少家长反对和孩子谈钱,认为用钱做奖励,会让孩子变得唯利是图。切记,金钱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就好比武器,既可以杀人越货,也可以保家卫国。金钱是一种资源,本身没有善恶,区别只是你能否将它用好。
让孩子理解金钱,学习如何使用金钱,就是在教他学会正确认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只有当他懂得如何评估自身渴望,设定前进目标,利用现有资源,才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和“有多想要”,才能激励他积极努力地争取成功。
所谓金钱激励,并不是“做好了就给钱”这么简单。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一,明确“责任”“收益”与“损失”。
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受到家庭的庇护与支持,就必须为家庭尽到应有的“责任”。像“收拾房间”“清洗碗筷”等事务,只要安排合理,就是孩子必须尽到的责任。在这些地方,是不应该和孩子谈钱的。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付出或收获都是交易。
同时,父母也要让孩子认识到:“‘责任’之外的事情,可能会为自己带来‘收益’。”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为家庭做一些额外的贡献,比如“买菜时帮忙拿东西”“看护弟弟妹妹,不让他们伤到自己”等等。当然,这得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们完成任务后,可以按照事前约定的规则,获取一定的“收益”。奖励的金额,视家庭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太少,孩子会提不起兴趣;也不能太多,免得局面失控。
除了为家庭做贡献,孩子积极实现自我成长也可以获得“收益”。比如他主动完成额外的学习任务(超量预习,加强练习,自学网课等),尝试阅读更高难度的书籍等,都可以适当发放奖励。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这种奖励方式只适用于孩子在接受任务初期,尚未培养出兴趣的时候。一旦孩子对任务有了兴趣,就要停止金钱激励,因为科学实验证明,不当的金钱激励会减弱孩子对任务产生的兴趣。
另外,孩子们还必须清楚:“自己应该为过错付出代价,在金钱上也会蒙受‘损失’。”
如果他不遵守合理的行为规范,或者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或者做出侵犯他人边界的事情等,父母有权按照事前约定,扣除孩子的一部分金钱。具体扣除数额的制定规则同上,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相比起收益的喜悦,人类天生对损失更加厌恶,所以不要让孩子犯错后的“损失”金额,大大超过做贡献的“收益”金额。
二,树立“权威”与“仪式感”。
家庭规则的制定过程,应该有全家人的共同参与;但家庭规则的执行过程,只能有一个“权威”具备评判权。这是为了保证家长之间的观念分歧,不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策略的一致性。千万不要低估孩子察言观色的能力,只要家长有一点点说法上的不一致,他马上就知道该怎么钻空子,这才是人作为“社会性物种”的“本性”。
“仪式感”的建立,是为了让孩子端正态度,严肃看待家庭规则和自己的任务。因此,我建议专门为每个孩子设立一个电子账户,将每笔收入与支出都详细记录,并且公开透明。之所以是“电子账户”,是为了家长和孩子都能随时随地在电脑、手机上查询。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公平、即时的反馈系统,让他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成长。
三,根据不同的“心理账户”制定规则。
“心理账户”的概念,是由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的。它的定义是:“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举例来说,小明辛苦打工挣来的钱,会被他归入“谨慎使用的心理账户”,而他买彩票获得的意外之财,会被他归入“不用白不用的心理账户”。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对自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劳动收入,是很珍惜的,会把这类金钱归入“谨慎使用的心理账户”。但是,像“过年得到的压岁钱”这类大笔意外收入,孩子很难理性看待,会直接把它们归入“不用白不用的心理账户”,特别容易出现乱花钱的情况。
所以,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实现两类金钱的分账管理:
1.靠自己劳动挣来的钱,孩子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自由支配。当他有消费需求时,如果父母支持,可以一方出一半;如果父母反对,或者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在不违背事前约定的家庭规则的前提下,他可以独自承担全部费用购买。比如他已经按时吃完了正餐,饭后想买零食,父母可以帮他出一半的钱;但如果他没有吃完正餐,还想买零食,就只能自己花钱。
顺带说一下,我在前文中,已经多次提到“事前约定的规则”,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能够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长大后,这是他作为一个成熟职场人必备的思想基础。
2.不属于劳动所得的意外之财,孩子必须得到父母的同意才能使用。就像“压岁钱”,虽然是孩子的,但想要动用必须经父母同意。
10岁以下的小孩子认知能力不足,在精神世界里都是呆萌的“小熊猫”——用“非黑即白”的眼光看待事物。是非、善恶、好坏等,在他们眼中都格外分明,没有黑白相间的“灰色地带”。所以,在大人们看来,孩子们的世界观才十分幼稚。
想要加强孩子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就需要用到“金钱”这把“尺子”。由于它承担了货币的职能,天然就是极好的量化工具,可以帮助孩子们衡量复杂的事物,甚至可以量化和管理人的欲望。
举例说明,小明想要变形金刚玩具(售价元),爸爸妈妈觉得贵了点,不支持他购买。他可以自己独资购买,但考虑到钱是自己做家务劳动辛苦挣来的,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欲望。此时爸爸问他:“如果之后玩具店打折,价格降到多少你才愿意买?”小明思考了一阵,说:“元。”爸爸又问:“那降到多少钱,你会毫不犹豫地买?”小明说:“元以内。”
所以你看,当一个孩子知道自己愿意为“需求”花多少钱,他就量化并清楚了自己对这件事情有多渴望。并且,他开始明白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像不同的价格,会导致他做出不同的行为。
不只是金钱,很多方法都可以帮助孩子量化自己的欲望,比如有些家长会陪孩子玩一种“游戏”:“想一想,你有多喜欢一样东西,或者多讨厌一件事情?并用0-10来为自己的喜好或厌恶打分。”这类游戏会帮助孩子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情绪,是情商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文章篇幅关系,我们要讨论的善用金钱来给孩子一把理性的尺子还没有讲完,敬请期待下一期关于塑造孩子三观以及减少孩子间的争斗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