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9098.html甘肃镇原:秦始皇圣旨发现之谜
一块烂铜片,不仅见证了秦始皇的丰功伟业,更见证了千年沧桑,岁月变迁。上世纪七十年代,甘肃镇原县城的一个农民,正在整修自家的房屋,忽然铁桥下“硌“了一下。于是,他弯腰,抠出一件国家一级文物。
他是镇原县城关镇富坪村的村民。这天,正在修整住宅。当地基挖到大约一米深的地方,铁锹碰到了一块“瓦片”。他弯下腰,用手在铁锹边摸索一阵,抠住一个东西,似乎是个瓦片。他揪住“瓦片”,一使劲,就把它给扳了出来。
他把瓦片拿到手里,颠一颠份量,不像是瓦片,手指搓一下,居然是铜的。原来是一个烂铜片,再仔细看上面还有些花纹,也不知道这是干啥用的!于是,他把烂铜片,放到一边,继续干活。
这年七月,张明华戴着草帽,正在走街串巷,征集文物。所谓的征集文物,就是沙里淘金,从不起眼之处,找出发现古物的文物价值。他是甘肃省镇原县博物馆的,经常下乡,和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熟悉。刚到城关镇,一个农民就找到了他。这个农民拿来的是烂铜片。张明华接过一看,还有点份量,上面的花纹,也不像是花纹,应该是文字。再仔细看,这些竟然是小篆!这块不大的铜片上,有40个小篆字。这不简单,征集文物经验丰富的张明华,立刻断定,这是一件文物。
随即,张明华给老乡讲明了政策:这是文物,不能买卖,只能上交国家。最后,还给了老乡10元钱,作为上缴国家的回报。回到单位后,张明华将这件铜板登记入库,并藏了起来。
这是一个版本!还有一个版本与此略有不同。这个说法出自庆阳文旅,资料来源是镇原博物馆。这个说法是:年4月,镇原县城关镇富坪村农民修庄时出土。这个细节和两种说法是比较一致的。下面收购细节,就有所不同了。这版本的说法是:烂铜片先是被废旧门市收购,后来偶尔被镇原县博物馆职工在废旧门市发现,以0.80元收回馆藏。这两种说法之间,差别较大。不知道,哪个说法更接近真相?
其实,这个烂铜片大有来头。二十年后,它再次面世,就让专家们目瞪口呆。年,甘肃省文物专家镇原县博物馆鉴定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将这块烂铜片也拿了出来,文物专家一看,就很激动,一眼,就看出了烂铜片的不同寻常。第二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再次来到镇原县……他们专为这件烂铜片而来。
原来,这件烂铜板和秦始皇有关!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进行了大统一的建设,推出“书同文,车同轨”的举措,其中有一项,就是统一度量衡。秦始皇命丞相负责此事。为了让老百姓简洁明了地使用新的度量衡。秦王朝制定颁布了大量的标准器及文件。
这些文件,可以贴在官府门口,也可贴在官府制定的衡器边上。而那些标准器,也是各不相同,有尺子,有权(秤砣),有斗,有升,有抄等等。秦王朝将这些标准器,发给各地郡守府。让他们复制后,再下发到各县及各大型集市。为了要强调秦王朝的权威性,于是就有了这块烂铜片。
这个烂铜片,有个正式名字——秦诏版,刻有秦始皇诏书的版。版的意思是上面有文字或图形,供印刷用的底版,也就是供人们复制的秦始皇诏书底版。“秦诏版”为长方形,长10.8厘米,宽6.8厘米,厚0.4厘米,重0.15千克,上面刻有四十个秦篆,其内容是: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天下统一,黔首(老百姓)安宁,秦王当了天下之主,以皇帝为称号。于是,下诏书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为了便于老百姓看到,必须要将铜板钉在醒目的地方,故而四个角留有孔。原来,它真的和秦始皇有关,而且见证了这么重要的时刻,为中华大一统思想行动的见证。
这些年,各地陆续出土过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关的文物,其中有斗、权、尺等等,而质地也涵盖了铜、铁、竹木、陶、石等。刻有秦始皇诏的器形,也有长方形、条形、筒形、蛋形等等。而这块烂铜片,则是独树一帜的,因为它把秦始皇诏书以诏版的形式呈现,是极其少见的!
仅这个价值,就让人们对秦诏版,另眼相看了。此外,它还有两种重要价值,其一就是书法价值,它见证了书法从大篆到小篆的演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登泰山,命李斯用改造过的秦篆,写文章,以记其事,然后刻石于泰山。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峄山刻石》。此为,篆书入门的必写之碑,其笔法号称玉箸篆。言下之意就是,笔画的线条如同玉石雕刻筷子一样,平直圆润而有张力。
这件秦诏版的小篆,虽然也是小篆,但和李斯真迹相去甚远,明显是两种写法。李斯小篆以圆润婉转为主,诏版上篆书则以硬折为主。有人说,这40个小篆,也极有可能就是李斯的真迹!其实,这完全是误读,究其原因,不了解诏版文字制作方法的缘故。
秦始皇时期,大量的诏书文字出自李斯之手,这是没有问题的。但那只是一原始版本。李斯制定书写诏书后,就要把文件送到有关部门存档,以备查阅或复制后下发各地。秦诏版上的内容就是如此。李斯写了诏书内容,有关部门要找工匠,要将它刻制到铜板上,再下发给全国三十六个郡,以为底版,向老百姓宣传。
这件秦诏版上字,应该是当时的大匠,照着李斯写的诏书,要斧凿在铜板上的。当时的篆刻技术并不像后世这样,故而无法表现出李斯篆书的圆润曲折。只能用方折,这就形成了秦诏版的特殊风格。它和李斯的小篆的风格截然不同。一个圆润,一个硬朗。那些刻制大匠,在当时就是大师级的水准了。
其二,它侧面印证了镇原县的历史。在秦朝,镇原县境属北地郡,为朝那县东部、彭阳县西部及安武县。但从这块秦诏版及境内的其他秦代文物来看,应该是县级单位所有。距离镇原县城二十多公里处,有彭阳乡,且有彭阳古城,为秦彭阳县所在地,这件诏版应该和此县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肃境内和这件秦诏版相类似的文物还有另外两件,都是秦权,一为铜,一为铁。都刻有相似的文字,出土于天水地区。它们见证了,秦王朝雷厉风行推行度量衡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