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s://m.39.net/disease/a_5448274.html/////////////////////
盛夏,天花板上的风扇慵懒地转动着,房间里随处可见的布料,一位头顶有几丝白发的裁缝正在对土布进行裁剪,左手压扶面料,用力均匀柔和,右手推刀自如,节奏快慢有序。她是马英,40年如一日守在缝纫机旁,在时代的洪流中,用一双巧手奋斗出彩人生。
●
●
●
●
●
高中和服装厂的通知书同一天到了年,16岁的她进入服装厂。“手艺人饿不死”,父母不同意她继续读书,想让她学门手艺吃饱饭。“那时候到了年纪都要去干活,可我还是想读书”,没能“书包翻身”的马英如父母所愿成为了女工。
裁缝裁缝,先裁后缝。把布料缝起来并不稀奇,裁得合身才被称为手艺。角度和比例不对,出来的衣服就不合身。服装厂里工人们分工明确流水做工,“既然选择了一门手艺,我就得把它学精”,马英便主动跟着有经验的阿姨学习裁缝活。
白天做些包缝拷边等基础性工作,晚上就照着书上教的裁剪方法,做好了让师傅检查“家庭作业”。日复一日,从按照尺寸公式裁剪到跟着感觉自己发挥,马英终于可以搞起“副业”,靠手艺吃饭了。从脚踏缝纫机到全自动电脑缝纫机
这门手艺,马英坚持了40年。做一条男裤从20块涨到了50块,纽扣从一针一线缝上去到脚一蹬机器几秒一个,厂里的人工费从时薪8块涨到了15块,廊下也从“穿在廊下”的服装之乡转变成“吃在廊下”的健康食品产业园。40年很长,也很快。
“我师傅当年有一台脚踏缝纫机,走到哪家机器就跟到哪家,到了我做活的时候,家家户户已经有了缝纫机,一把剪刀和尺子‘走天下’”。马英指着面前的全自动电脑缝纫机回忆道,这是陪伴她的第三台缝纫机。
在服装厂工作了4年工艺绣品厂工作了6年后,借着改革开放大潮中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东风,她开起了裁缝店。“天中有天都会做活”,除了吃饭睡觉每天都在缝纫机周围忙前忙后。没有轰轰烈烈,唯有细水长流。土布旗袍“首席裁缝”14年不涨价
不到一上午的功夫,马英手中的旗袍已初具雏形。从“聚焦廊下”土布元素被挖掘起,她便结缘古朴时尚,收购土布制作旗袍,14年前元一件的款式现在还是元。“生意从没断过,不愁没有衣服做”。马英笑着说。
夏宁辛是她十几年的老客户,不同于从前会把想做的衣服样式带过来,现在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