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拿不准一篇稿子该写多长,建议用这l

心中有尺度,笔下有限度——文稿篇幅“控制论”文/薛贵辉

很多人一直在纠结稿子是短一点好,还是长一点好?

有人说越短越好,那样简洁,效率高;有人说长一点才好,那样显得实,能把问题说细、说透。于是,大家就困惑了、焦虑了,不知咋办?

我的观点,不要一概而论,公文的世界里,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篇幅标准,只有某种特定场景里最“贴心”的篇幅。长与短不能靠某个权威写作大家敲定,也不能靠某种权威标准、规范来确定,只能在变动不居的写作场景中,紧扣影响写作的变量,用特定的尺度来控制。

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影响写作的变量有哪些?写作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些变量?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影响写作的变量主要有四种,即与写作相关的人、写作要表达的事情、与写作相关的时间、文种类型。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时间,不同文种,篇幅会表现出极大差异性,可谓千文千面、不拘一格。

至于第二个问题,针对以上四种变量,我量身定制了四把“标尺”(人、事、文、时),作为度量篇幅长短的“度量衡”,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文稿篇幅“控制论”,供大家参考。

说到控制论,大家都知道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理论之一,由美国数学家罗伯特·维纳年提出。它是一门研究生命体、机器和组织内部或彼此之间控制和通讯一般规律的科学,在工程、生物、经济、社会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所谓控制,就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进行通信并作用于对象。这话很学术,不易理解,通俗说就是不同的人和事物之间通过某种方式交换信息,不断反馈信息、纠正偏差,循环往复以致系统自洽的过程。人类社会很多领域都离不开控制,包括自然生态在内的系统,从建构那一天开始,就得通过信息传递获得反馈,并以特定方式进行纠偏,通过纠偏而进化,进而达到整个系统运作逻辑的自洽。即便像建构一个由不同文字模块组成的文字系统——文章,同样可以从控制论中获得解释。就拿“篇幅长短”这个问题来说,写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就得从不同维度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进而获得反馈,纠正偏差,最终确定篇幅长短,这俨然就是一个系统优化控制过程。所以,我建议,当大家拿不准篇幅长好,还是短好的时候,不妨用我送给你的这“四把尺子”控制文章篇幅。一、以人为尺,根据文稿的相关者控制篇幅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有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在文稿写作中,人是主导因素,是篇幅的尺度,文稿篇幅的确定,关键在人。对公文而言,决定篇幅的人来自两方面:首先,来自内部审签者。审签者是文稿的“初级消费者”,对文稿有正向塑造作用,甚至有最终决定权。怎么与审签者交换信息?最明智的就是提前掌握审签者的“消费需求”,对讲话稿而言,应围绕领导要求、职务特征、目的意图、风格特点来写。以汇报材料为例,若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一般直奔主题,要言不烦,讲结果,讲成效;若作为上级安排工作,则可以适当展开,从谈认识、讲思路,到讲方法、提要求,既体现思想性还体现可操作性。即便是同一个场合的汇报材料,意图不同,各部分的繁简详略也不同。比如,为了汇报成绩,稿子则尽量少谈认识,多讲成绩;若是研究工作,则要少谈成绩,多讲下一步如何做、具体措施是什么;若是请求解决问题,则要多讲事由、请求事项,少讲道理。其次,来自外部接受者。即文稿的受众,受众是文稿的“终极消费者”,对文稿有“逆向塑造”作用。如何与他们交换信息?重点是看受众喜欢听什么、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9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