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一把尺子选拔,多把尺子评价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s://baike.baidu.com/item/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97288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二,让我们看到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学科写作题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题目,即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牵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同时,试题与文言文的材料只进行了弱关联,以避免因考生的阅读障碍而造成审题立意上的困难。这类题型曾在年适应性测试和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中出现过,考生并不陌生。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

试题所给定材料可分为两层。

1.第一层: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二,让我们看到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

这句话通过材料中作者对伯夷、叔齐行为有别于前人的议论,引出“衡量”“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的话题,引导考生围绕“尺子”展开思考。

文言文阅读材料二,围绕伯夷、叔齐因不愿继承王位而相继出逃,且以食周粟为耻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引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对他们的评价——孔子曾经称颂他们是古代贤德之人,孟子也曾赞誉他们为圣人中的高洁之士。而方孝孺则基于对“允执厥中”(即指言行不偏不倚,符人们合中正之道)这一理念的推崇,认为伯夷、叔齐的行为虽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廉顽立懦”的教化意义,但由于其“过中失正”,并不符合圣人之道。可见,从不同的角度、立场、理念出发,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确实各有不同。

本句中将“标准”比喻为“尺子”。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尺子,是“量长度的器具”,此处引申为“衡量行为的标准”。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衡量”既可以理解为“比较;评定”,也可以理解为“考虑;斟酌”。

2.第二层: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第一句: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出现。

这是过渡句,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承接第一层,“这种情况”是指“古人衡量伯夷、叔齐行为的’尺子’各有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引发考生的思考与联想,“常常”则指出“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较高。在现实生活中,尺子因其有着标准刻度和单位的特点,往往比喻为评价的标准、尺度、规则、底线……而这些标准、尺度、规则、底线等,又受人们处事态度、价值观念等的影响。

此句承上启下,需要考生在读懂文言文材料并精准提炼观点的基础上,运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关联能力,使文章体现出现实针对性。

第二句:有时候我们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时候我们需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这句话带出了两种对尺子使用的角度,一是在某些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为了保证对不同测量对象秉持统一的公平、公允、公道的态度,我们做事需要从头到尾始终坚持一个标准,按照一以贯之的原则和规范进行测量与评价;二是在某些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为了立体全面地测评,需要多元评价体系,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衡量评判,才能够量得恰到好处,呈现更多精彩。由此可概括出“何种情况下选择一把还是多把尺子来衡量事物或问题”的主题。“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暗示了选择是在一定条件下作出的,考生要写出选择时的所思所想,即体现出自己对问题或现象有怎样的评定或斟酌;即就在何种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应该“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何种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下宜“用多把尺子”去衡量。

本则写作材料,由阅读材料引入,围绕“尺子”展开,言简意丰,启迪思维。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本作文题第二段“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

“结合以上材料”应该有以下几个含义:

一是写作要结合的是作文试题的材料。

二是要以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各分论点由材料得出;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

三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材料的内容是指材枓在生活方面的意义,含义是指材料的启示意义,即类比意义、扩展意义、哲学意义、抽象意义等。

四是写作应以“用尺子衡量”为写作起点。

要求“写一篇文章”,没有文体方面的限制,考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种文体进行写作。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写作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写作立意角度选择、标题拟写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考生写作态度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禁止抄袭和保证公平;三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字。

关于“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即要求选准立意角度,指文章写作的切入角度准确,立意精当。从立意看,既有单一角度立意,也有整体角度立意,均在符合题意的范围;但从思维品质看,有高下之分。

一、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一)符合题意

这道作文试题规定了下述的写作任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即规定了要以材料为起点,依据材料内容及含意,开展写作。

“符合题意”的写作,要围绕“衡量人们行为的‘尺子’”这个主题展开,区分“一把尺子”和“多把尺子”,体现“有时候”的特定情境(对象、前提、条件等)。

(二)基本符合题意

1.只在文章开头、结尾提及材料,文章主体部分内容游离于材料内容之外。

2.完全没有提及材料,但论述的主要内容与材料有隐含的一点关系。

(三)偏离题意

1.完全抛开材料,另起炉灶。

2.残卷,没有完成写作任务。

3.白卷。

二、关于整体评价

文风端正: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文风不正的表现,如添枝加叶、短话长说;此外,“假”也是文风不正的表现,如夸大其词、言不由衷、堆砌词藻、词语生涩等。文脉清晰:文章线索清晰,一以贯之,一目了然,不生枝蔓;符合文体要求。

文气顺畅:起承转合,行当于行,止当于止,珠圆玉润。

三、关于“分等评分”

(一)基础等级

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文体、语言等为重点,全面衡量。内容项与表达项的评分应在相同或相邻的等级内,不得跨等评分。

(二)发展等级

发展等级分要与基础等级分相匹配。

发展等级的几个项目,其实体现的是作文中的亮点,依次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等方面,只要有若干点突出就可以按等评分,其给分与内容和表达的给分一般来说是相应的。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要鼓励考生作文出亮点。对于亮点突出,确实写得好的文章,就应该依据评分标准给予高分。

一把尺子选拔,多把尺子评价

孔子、孟子、方孝儒等人用不同的尺子构建出对叔齐伯夷的多元评价体系,使我们获得更为全面的对叔齐、伯夷的评价。现实生活中,一把尺子量到底是一种“选拔式逻辑”,而多把尺子去衡量则是一种“评价式”逻辑。一把尺子的一元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效选拔,而多把尺子的多元评价体系则更有利于全面完整地对一个人作出评价。

一把尺子是在单一标准下进行的有目的的筛选,多把尺子则是在多重标准下对一个人做出更全面的评价。前者更像一种选拔机制,正如考试以分数作为单一的对考生的衡量标准,在单一维度上对考生能力进行评估,能方便高效地达到筛选目的。尤其在对专业人才的选拔中,一元评价体系更适合作为选拔机制。而多元评价体系则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角。人不是扁平的而是立体的,不是一面的而是多面的,相比只能丈量一个维度的一元评价体系,多把尺子让我们对一个人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多元评价体系更适合作为评价机制。

由于其包容性、开放性和全面性,多元评价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一元评价体系更广泛也更科学。一元评价之下和多元评价之下我们可能会得到不同结果。如果单从品行方面进行评价,我们不难看到孔子对叔齐、伯责作出“古之贤人”的评价,孟子作出“圣之清”的评价而方孝儒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发现他们“过中失正,恐未臻乎尧舜禹之道”。当我们基于一元的选拔式逻辑去看待一个人,往往放大了其某一方面的优点或缺点,得到的认识往往有失偏颇。当我们用多元的评价式逻辑去看待一个人,则是以一种更客观、包容、全面的心态去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从而建构出对一个人更立体的观点。

一把尺子选拔,多把尺子评价,并非是说只有一把尺只可于选拔多元人才,而是指其背后的基本思维模式。一把尺子能选出专才,却也难选出全才,但本质上讲,一元偏重于选拔。多元当然也可作为选拔标准,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它往往作为社会评价体系而存在。不要用一元的选拔思维无限放大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在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里,多元思维、多点评价应该成为主流。于个人而言,是去扁平化,去一维化的过程,而于社会而言,则是敞开更包容怀抱的过程。

[评语]本文属论述类一类文。

文章开篇以试卷中的文言文材料切入,从构建评价体系的角度,分析了对伯夷叔齐评价的不同“尺子”,继而指出现实生活中“一把尺子”和“多把尺子”的不同逻辑——“选拔式“与”评价式”,顺势提出中心论点,强调“一把尺子”的高效和“多把尺子”的多元全面。既回应标题,又概括材料,形式灵活,入题迅捷。

第二段在“一把尺子”和“多把尺子”比较的前提下,重点阐释了“一把尺子”这种高效筛选方式的适用范围,指出“一把尺子”的优势。第三段集中笔力,运用举例等多种方式,分析了多元评价体系在当下的意义,并指出“一把尺子”相对的不足之处。

二、三两段,将“一把尺子”和“多把尺子”放在一起分析,各有侧重,既论述了事物的利弊两面,又比较了不同方式的优劣,逻辑清晰,富于思辨色彩。

第四段从评价人才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希望社会更加包容,建立更加多元的社会评价体系。语言克制,言简意赅。

这篇文章围绕“尺子”的概念,针对现实,严谨有序。尤其是在比较中进行的逻辑思辨贯穿全篇,令人赞叹。语言节奏不疾不徐、气度从容不迫,是一篇有思想深度的优秀考场作文。若考生能从更多的维度来解读“尺子”的概念,文章的内容就能更增厚度,也能带给读者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发展等级打在“深刻”。评分:19+19+20=58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94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