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处理分析,正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结点,而大数据之于计量服务领域将得到怎样的应用,又会起到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将从此点出发,谈谈计量服务领域的大数据变革。
大数据与企业隐私
随着国家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的数据量都在迅猛增长。近10年,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如淘宝、京东、滴滴、ofo等企业的发展,让大数据在中国落地生根,具备了市场前提。
海量的、不同来源、不同形式、包含不同信息的数据经过处理,可以被整合、分析,原本孤立的数据变得互相联通,这让人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小数据时代很难发现的新联系、新规律创造出新价值。
而且大数据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可以实现精准预测,定向推送,发现看似不起眼的矛盾。
举个例子:能源计量中电力计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大的工艺更改、流程变化或技术革新,其用电量应该保持一定的水平。根据企业所报的产量、供电部门查询到的用电量,再结合行业对标的数据,是比较容易判断这个企业的生产水平的,如果相关数据偏差过大,就有理由相信企业所报的数据存在一定虚假。
其实,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脚印”无处不在,小到个人消费、活动轨迹,大到税务、资产、理财、并购等重要决策,这些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保存的“数据脚印”之间不会有任何交叉、冲突,但是如果将这些数据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整合并信息加工,通过数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和相互解释,几乎可以将一个人,一个企业的行为轨迹全部呈现出来。
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整合的数据和信息就是一种暗中的监控。除非你与智能生活无关,不用任何智能化的设备,不享用便捷的“互联网+”服务,否则这些数据总会在某台服务器上静静地待着,直到有一天被挖掘出来。所以我理解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工作的艰难。没有哪家企业愿意敞开心扉,任人一探究竟。
中国制造
我国智能制造的本质是工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工厂的智能制造系统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比如分析、判断、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扩大、延伸和部分取代技术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把制造自动化扩展到高度的智能化和集成化。
今后的智能工厂将广泛应用MES(制造执行系统)、APS(先进生产排程)、能源管理、质量管理等工业软件,实现生产现场的可视化和透明化。甚至在新建工厂时,可以通过数字化工厂仿真软件进行设备和生产线的布局和物流、人机交互的仿真,确保工厂布局结构的合理。
通过专业检测设备检出次品时,不仅能够自动与合格品分流,而且能够通过SPC(统计过程控制)等软件分析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这样的场景我们已经看到雏形,在不久的将来会呈现在大家面前。
如此智能化的制造,今后计量的对象可能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一些设备仪器了,我们要面对的可能是智能化、物联网化的在线设备仪器。这些新工业设备仪器所产生的数据将是工业大数据的主流。一个企业,从原材料进厂到制造过程控制,再到产品出厂检验,部分产品中还要嵌入传感器,都要对其使用过程进行监测,保证其有效使用。这些过程都要产生大量的数据。
智能制造时代是以随时随地的精准测量为基础的,这些测量数据是工业大数据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大数据的基础数据。智能制造将带来工业大数据的爆发。
另外,量子基准将取代实物基准是今后计量的一个大趋势,它使得在线测量、远程校准的去实物化成为可能。其实,利用时间校准服务器定时对计时设备校时,就是一个远程在线计量校准的例子。今后,类似的在线计量校准服务将成为主流。
计量服务2.0
借用德国工业4.0的提法,我们现在的计量也应当在数据时代更新升级为计量2.0。这是欧盟提出的重塑计量未来的8种革命性力量,未来计量:虚拟现实、模拟仿真、工业互联网、企业集成、在线检测、网络安全、增材制造(3D打印)和大数据。我们比较熟悉的是3D打印、在线检测、网络安全等内容,工业大数据与未来计量将更加密切。
计量2.0应是当前计量技术机构服务模式的升级。在我国,计量是这么定义的,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但在普通老百姓眼中就是法制计量,比如出租车、尺子、秤等。其实,还有两种类型的计量不被人熟知:科学计量和工程计量。
在国家取消强制检定收费后,面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发挥现有技术机构应有的作用,从管理型技术机构走向服务型技术机构,是每个计量人应该关心和思考的。
用大数据来分析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从早年基础建设、钢铁产业、机电设备、化工产业、生物医药、IT产业的发展来看,计量技术机构的变化也经历了力学、热工、化学、医疗等行业的兴衰,不同时期都伴随产业的兴起,在检测人员、设备投入以及收益方面有所增长。
所以现代计量主管部门大力提倡产业计量也是顺应潮流的一大举措,找准产业计量的切入点非常关键。产业计量讲的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