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整理心理学考研实统测复习规划

刚刚踏上心理学考研的征途

就遇到了实统测“三座大山”

信度效度区分度,

量表到底怎么度?

方差分析是什么鬼?

相关系数怎么那么多?

完全随机设计VS随机区组设计?

F检验t检验还有Z检验到底什么时候用?

本以为心理学就是和人唠唠嗑

说说话就能洞察人心

又是实验又是统计

甚至还要自己设计量表

勤小思带着大家的

疑虑、困惑、不安

约到了“统计王”

请王老师来为大家

稳军心,定军魂

从心理上克服恐惧

才能在行动上战胜实统测

“统计王”介绍

勤思高级讲师江湖绰号“统计王”

中科院心理所继续教育学院客座讲师

授课突出考点,结构清晰

结合历史背景,对理论知识产生和发展有深入了解

随讲随练,边学边掌握

对跨考生来说,理解和吸收新知识毫无压力。

主讲的心理统计学深受学员喜爱,轻松拿分。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考心理学的研究生为什么需要学习实验统计测量?即便小伙伴选择的是专硕,是咨询方向呢?

1.从考研难度来看

因为如果不考统计实验测量(统称心理学研究方法),那么考研的难度呢就会降低。

2.从招生目的来看

无论学硕专硕,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都要去撰写毕业论文。而研究生的论文,可以说应该是一个有开创性的,有发现性的,植根于某一个领域的一个研究。是需要辅助研究方法来取得一定的突破。

3.从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来看

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就是因为它采用实验法来研究因果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独立于哲学,不是教育学,更不是社会学,所以咱们要搞科学研究,就是通过测验法、实验法收集来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要研究的因果关系、相关关系或是回归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就会用到一些工具,比如,测量学可以用来选择测验,编制测验;实验心理学就教你怎么去设计一个实验,得到一个良好的一个内部效度;统计学是处理测量学和实验的一个工具。所以只要是考研究生,不论是初试还是复试,都会涉及到实统测的考察。

4.从学历学位教育来看

最重要的是,对实统测的考察和学历学位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一个老师不希望他招到的研究生没有做研究的能力,将来毕不了业,老师很没有面子。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考统计测量实验的原因了。

文科背景的同学惧怕实统测,总觉得自己学不好,害怕自己复试被歧视而淘汰。文科生可以怎样来学习统计?

文科生能不能学好实验统计测量呢?王老师毫不客气的告诉大家,没有任何问题!勤思以往成功的学员里,有日语专业,教育学专业,甚至是艺术专业的同学。在学习完后,会说出统计学是心理学学科里最容易的学科。

一般按照王老师的教学经验来说:

刷1遍,就可以应付基本概念,知道什么是平均数,什么是方差,什么是回归,什么是t检验;

刷2遍,能够理解其中的逻辑,明白基本的原理,方差是怎么来的,变异系数怎么来的,t检验是怎么来的;

刷3遍,基本上就能够开始解题,而且还能够输出,形成自己的框架。

说到底,学统计的秘诀就是看三遍王老师的课。欧阳修讲过一个“卖油翁”的故事,就是说,将军你射箭射得准,这没什么了不起的,“惟手熟尔”,那卖油翁倒油,他也一样能做到熟练。

所以不要相信什么文科生考不了心理学,文科生学不会统计,那全是无稽之谈。学得会学不会统计只是看自己下不下功夫。只要肯下功夫,统计学绝对是最简单的科目。

实验心理学应该怎么复习?

令大家头痛的实验心理学,其实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心理学之所以称为科学,是因为采用实验法。所谓的实验法就是要选择自变量,找到它影响的因变量进行观测,在过程中,控制一些随机误差(额外变量),最后找出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做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一个实验设计。在想要研究的现象里面,自变量是什么?怎么去找?怎么去操纵?因变量怎么去观测?额外变量怎么去控制?这就是实验心理学最核心的逻辑,这里面有一个线索就是教你如何来做一个实验。

举个例子来说,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这样就衍生出两种学习方式。一个是采用面授方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边听。疫情间不允许怎么办?我们就采用远程教学,采用直播的方式让学生在pad或电脑上来进行收听。另外老师讲课的方式也不同,一种是机械教学,典型代表就是陶渊明,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说我们只要多读几遍就行了,不必在乎什么意思。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意义教学。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这就是两个自变量,它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想知道,到底是机械教学成绩好还是意义教学成绩好?到底是线上教学成绩好还是线下教学成绩好?这样就形成了两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一个实验设计就这样诞生了。如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是在教完课之后,统计学生的后测成绩,形成了四种组合:线上+机械,线上+意义,线下+机械,线下+意义。观察这四拨学生,从不同群体得到的成绩是否有误差。如果差异显著,那么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就存在着因果关系。实验心理学就是学习这个东西,这是我们说的第1个逻辑。

第2个逻辑是借鉴前人做的一些经典的实验研究,比如在感知觉、注意、学习、情绪等领域,先辈们做了什么实验,咱把他的实验拿出来,看他们得到了什么结论,而这些结论,最后写成了一本书,就叫《普通心理学》。

所以我们说实验心理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他可以教你做研究,而且,还让你了解了前人的研究到底研究出什么成果。如果我们自己做实验做的比较好,咱们也会被写进教科书。所以作为心理学研究生要必须学好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看了很多遍,也都看会了,可为什么还是做不出实验设计?

整个实验心理学,前边的部分是进行实验设计,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控制额外变量,以及实验模式的选定。后面的部分涉及到反应时实验,心理物理法和一些先辈们常做的一些实验范式。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丰富自己的实验设计。自己为什么设计不出来一个实验?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手生。

跟着王老师多做几个实验就会有思路,就像是做数学题一样,老师一直在讲加减法,可自己就是不会做,那是什么原因,就是题目见得少练得少。我们总说刷道题自然就会了,实验不用刷那么多,做10个题,思路基本就开阔了。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天下无难事,只要多练习。这就又回到了卖油翁的故事。

测量学应该怎么复习?

最后,关于测量学,其实是三个学科里面最最简单的一个学科。统计学是个工具,是对测量和实验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挖掘其变量之间的规律的工具,所以,统计学是一门地地道道的工具,它不算一门学科,它只能算一门工具。但是测量学跟实验心理学确确实实是一门学科。那么测量学到底是什么东西?测量目的在于什么?

举个例子来说,用一个测验工具去测量被试的心理特质,比如说现在要考察某个人的智力高低怎么样(智力即一般能力),这个一般能力就是一种心理特质,它比较稳定,那么如何测量这种心理特质?心理特质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是稳定的,影响人的行为的。现在,就需要编制测验工具。所以测量学它的目的是教你来如何来编一个测验工具,这个测验工具叫量表或者说叫测验。我们来编制一些题目,用被试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去比对,就能够了解到被试的心理特质在一个什么水平。那么到底怎么来编一个测验呢?

测验能不能让人信服,我们举一个肤浅的例子,我们要测量身高,现在的测验工具就是一把尺,结果这把尺是一把橡皮筋尺,橡皮筋尺一抻就长了,一缩他就短了。现在对被试进行测量,尺子一缩,两米高,一抻1.5米,再一抻一米,我们测了三次,得到三个结果。请问这个结果能不能让人信服?显而易见,不能。这叫没有信度。测验结果不一致不能让人相信。

我们接着来测量体重,但是我们用尺子来测,而且,我们的尺子是一把钢尺。我们每次测的非常一致,结果就是1.7米,但是结果符合我们的目的吗?显而易见,也不是。这叫没有效度。所以,测量里讲的测验结果的信效度,就是说这个东西可不可信,这个东西是不是你想要的。

测量除了信效度还有其他的衡量标准。我们继续举例子,测量人的心理特质我们通常使用一些题目,而这些题目是否真的能够区分好坏,做完题目就能够得出能力高低的结果,这样就又涉及到了区分度的问题。如何保证区分度?某道题你做对了,之后总成绩就高,就认为你能力高;这道题你做错了,总成绩就低,就认为你你能力低。一道题的得分就能够区分能力的高低,这就代表了题目区分度高,我们把区分度高的题目留下来,把区分度低的题目剔除掉,最终就组成了测验,我们称其为项目筛选。经过实践的证明,发现中等难度的题目最容易筛选人的心理特质。测验组成之后,我们还需要提供一份评分标准,这就又涉及到了分数的解释,被试的成绩放在他所在的年龄段里面,比较之后是属于高分、中分还是低分,也就解释出了被试所测得的心理特质。整个一套流程下来,就叫做测验的标准化,这就是测量最核心的内容。

在编制量表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鉴前人的成果,成就测验,比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人格测验,观察你是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还是粘液质;道德测验、心理健康测验等等。前人编制的测验我们可以不自己编就不自己编,去使用前人的成果。了解测验什么时候编的,是谁编的,怎么记分,怎么去用,有什么特点,测什么的,我们以后能编就编,编不了我们就拿来用。在读研究生期间,甚至可以在毕业论文中,直接编一个测验,控制信效度,完成测验标准化,它就会被很多人使用,造福于整个人类社会。

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就是因为它用实验来收集数据,用量表来收集数据,最终对我们的心理特质以量化,然后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甚至是共变关系。如果没有实统测这一切都无法做到,更何谈心理学的发展。

初试用纸笔写实统测还能反应过来,短短20分钟复试,加上其他因素的干扰,就会影响发挥,现在应该着手准备复试吗?

如果是22年的小伙伴,其实现在不必着急,因为面试所问的问题是初试中所具备的知识。但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有些学校初试不考试统测,但是复试会问,所以复试小伙伴的压力就非常的大,所以建议大家,如果你是对心理学感兴趣,不管是专硕是学硕,我们总得写论文,我们总得看文章,就建议大家要学一学,而且只要大家初试搞定了,复试是还非常简单。

另外,勤思有专门的复试训练。前两天我辅导了21届小朋友,我们就是通过一天的时间讲了一讲实验设计和统计的知识,结果第2天就复试,顺利通过了复试,第3天就收到了拟录取结果。这说明只要有基础,复试准备这个实统测还是比较容易,但是初试没基础,就显得比较难。

初试的考试和复试的考察,在实验统计这一块有没有什么本质性的一个区别和形式上的区别?

对于初试来说是非常的全面,具体而且比较深刻。比如,有一些题目考的是每一章都有覆盖,而且还涉及最后的综合大题,实验统计测量的知识糅合在一起,所以初试考察的更为全面,更为具体,更为深刻。而且我们常说得研究方法者得天下,得研究方法者得考研。如果说我们这个有区分度的题目拿不住,那么考研就比较危险了,所以初试实统测至关重要,这个东西我们拿到了别人拿不到,我们就能一脚迈进门槛。

复试跟初试有什么区别?可以说复试比较简单,老师往往问你一个统计,问你一些统计的名词,问你一些测量的名词,我们解释的不准确,这个没有关系,只要大意可以那就没问题。还有就是让你现场进行一个实验设计,5分钟说一个实验设计其实时间是不够的,他肯定不全面、不具体也是错误百出。但是不要慌张,只要你大体框架一说,比如说设一个实验设计,我们说到了研究问题,我们说到了研究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额外变量怎么控制?研究设计是什么类型?被试怎么选取?材料怎么制定?因变量的观测数据怎么收集?统计方法是什么?以及结果是什么?这个套路说起来基本上你就过了,不需要说的很精确,只需要你能够按这个思路顺对下来就可以了。所以,大家都比较担心复试,但是相对于初试来说复试还是easy的。

我们常说学好实统测就相当于学好了心理学最核心的技术,那么这种核心竞争力在工作中应该怎么应用?

大家经常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实统测在工作就业当中用不到,其实不然。如果你作为一名职工,是一个业务型或是事物型,我们可以不做研究;如果是研究型的工作,比如一些大厂的RD部门,就是research研发部门,他们就是要搞这种研究。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每个单位都会有人事部门,人事部门的工作,大家都会觉得很简单,不就是招聘来面试一下选拔一下,这个就是我们说的事务型;让它变成研究型,首先需要HR采用测量学知识选用专用的量表,美国的陆军测验也可以用于企事业单位人才的选拔,冯德里克人力测试也可以用于企业的选拔,还有我们说的性格测验,人格测验,霍兰德职业测验等等。然后用我们选择测验对被试进行施测,施测之后我们就得到了测试分。员工工作半年之后,让领导来考核她的工作绩效,得到了工作绩效分,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两列数据,利用统计学知识,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如果相关系数高,意味着人力工作有效。新员工面试考试得分高,工作绩效就高;面试得分低,工作绩效就低,说明人力选拔工作的测验效度高,人事工作就有效,给予人事工作一个量化评价。

同理,在整个这个组织中,还可以研究如何来提高职工工作的绩效,我们选择胜任力的指标。胜任力高,工作绩效就高,那又有什么因素会影响胜任力,就涉及到了自我效能感。员工如果他认为自己不行,他也不会努力工作,如果他认为自己行,他以后拼命的工作,将来他也会绩效高。这样,员工的胜任力影响到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又会影响到工作绩效,一个部分中介模型也就形成了。小伙伴们毕业之后要是想循规蹈矩的工作,这些东西肯定用不上,要是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不但是个创新型的人才,而且还是一个学者型的人才,可以透过数据看本质。若是我们选的人胜任力都够了,为什么工作积极性不高,我们就可以训练员工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工作绩效,这样,我们就为组织的发展立了一大功。怎么能说咱们学的实统测没有用的,如果说没有用,那就这能说明一点,就是知识还是没学通,没用去运用,只要是想运用,统计学的知识是能够运用到咱们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王老师寄语

学习心理学不单单是学习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教育心理学,其实这些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要想自己有成果,我们要自己有创新,那么实统测是必须要学的。

除非是说我只要知道前人的这个结果就行了,我不想创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有创新的研究生,他会是一个好的研究生吗?

虽然我们任务艰巨,但是既然选择了就要全力以赴。

最新一轮的王老师的统计直播就要开始了

23年学员可以免费参加哦

私信了解更多信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0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