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注意什么 https://m.39.net/news/a_5291513.html
《论诗》
观景生词句,动情出长歌.
一言之可否,推敲数年多.
--半斗
平仄的历史由来:武则天时期文人集团经过了大清洗,人才短缺,选拔人才就成了重中之重,如何选拔就成了问题。选拔就需要标准,就和现在高考一样,需要统一的试题,这时候平仄格律就成了最好的标准,武则天命丞相许敬宗编写了一部新韵书,将比较繁琐的四声简化为平仄。这部韵书就想当于现在的高考提纲,(平仄格律的概念顺势而生),这就是一个统一的标准。
什么是平仄:平仄就是汉字声调的划分,只要是使用汉字的人,在正常说话中有意无意的都会遵守平仄,一句话说出来朗朗上口,不让人产生歧义必然是遵守平仄的。我们平常说的成语,歇后语,顺口溜,儿歌,快板等等,都是平仄有致的。因为不合平仄说几遍不顺口也就抛弃了。平仄的出现是为了帮助后学者通过学习平仄快速度的让诗歌通顺上口。排除了一些容易发生错误的诗病,比如三平尾,孤平等。更不用说多连平了,多连平一般用在悼词中,悲痛欲绝的,让人沉沦的情境,简单说就是听起来让人想死或者想起死人。
古人为什么讲究平仄:起源,梵呗(僧人念的经),为了方便简化诗歌的创作(将四声(平,上,去,入)简化为平仄,平(阴平(平声中平直不变的)、阳平(平声中缓慢上扬的)、仄(上、去、入)),格律平仄就是一个提纲,一个规范,按着提纲规范写就不会迷路,再怎么挥洒自如,也不会太过离谱,如果还能作到意境优美,随心所欲又不逾规,那就成为诗词高手了。你可以不遵守提纲,但你得知道提纲是什么,有继承才能有发展。连规则是什么都不清楚就说规则不好,这就有点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了。当你真正摸透的这个提纲规范,你就可以不再借助它了。一个真正的诗人,平仄格律一定要懂,而且必须要懂,必须要尊重,这是基础。可以不用,但不能不懂,如果不按平仄格律规则写格律诗,却标注绝句律诗,会让人笑话的。
唐朝格律诗(唐诗)为什么会盛行:古人之所以重视平仄格律,那是因为科举考试要考的,科举制度始于隋唐,诗赋也兴胜于隋唐,诗赋是科举内容中的重要一项是专门之学,“以诗取士”,说白了不按固定的平仄格律去写文章就不合格,文章不合格就当不了官(简单说平仄格律就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中命题作文,题目要求写的是前门楼子,你写胯骨肘子,肯定不能得高分)。宋初还保留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但在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废除了科举考试中的诗赋,改为“以经义取士”。慢慢的诗赋逐渐被更适应时代的诗歌(也就是能唱出来的宋词)所取代。宋朝也出了不少有名的诗人,主要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引发了新旧两党的斗争,“以诗取士”在争夺中,时复进行废。
平仄快速入门:普通话四声:妈、麻、马、骂;周、轴、肘、皱。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三、四声为仄声。古调四声和普通话是有区别的,古调四声是平(平),仄(上,去,入)。平为平(对应普通话的一、二声周、轴),上(对应肘),去(对应皱),入(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经消失了,因入声字一二三四声都有,所以这也就是平仄学习的难点(现在欣赏朗读古诗的时候发现该发仄音的时候却出现在平音字,就要去查下入声字表,看看这个字在古时候是不是属于入声字了)。普通话读第三、四声的字都属于仄,读第一、二声的字大多属于平,极少数属于仄(因为古调四声有别于现代普通话四声,古调四声是平,上,去,入。平为平(对应普通话的一、二声),上,去,入对应仄声,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经消失了,因入声字一二三四声都有,所以这也就是平仄学习的难点.
总结:诗的平仄格律和创作规则都只是一种工具,这个工具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了更容易快捷的写出好诗。说直白一点平仄,只是一个写格律诗的工具尺子而已和字典类似。就如同现在常用的输入法一样,再详细一点说,平仄格律规则如同五笔输入法,学会了五笔输入法,打字的速度和质量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有人会说用拼音也可以打字,没错,但有些不认识不会读的深奥一点的字,拼音是打不出来,打错字的事也常有发生。当然不用这两种输入法也可以写出文章,毕竟现在输入法的种类还是挺多的。现代诗就相当于用不用以上两种输入法或者混用手写,五笔,拼音,比划,等等各类输入法,为了显示自已的与众不同,经常会打出一些特立独行的文字,以显得他这种输入法的高明。
吾书此文,金针度人!如有所悟,愿悟者,以水投水,切莫得鱼忘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