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英才李帝铨向深地探测为地球把脉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和密码 https://m.tech.china.com/tech/article/20210907/092021_869661.html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求,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人才赋能湘江新区高质量发展。即日起开设“麓山英才”系列报道,聚焦湘江新区人才发展,推介湘江新区人才工作的优秀做法和经验,走进人才梦想与新区发展相互成就、交相辉映的故事。

李帝铨,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沙市A类人才,现任中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有色金属成矿预测与地质环境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获得年长沙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等荣誉称号,获得第十一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多个大型油田、煤田、重点成矿带、页岩气开发重点区域开展了深部资源勘查与压裂监测等研究工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 

上山下海,探听地球深处的声音,这是一支能“把握地球脉搏的队伍”。

凭借“广域电磁法”这项原始创新的“把脉”技术,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的带领下,“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荣获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这不是一个人能做的事情,而是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李帝铨感慨说道,“这也不只是一个团队的创新成果,更能助力整个行业实现深部高精度勘探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从业十余年,李帝铨对地球的探索从未止步。不管是湍流险峰,还是无人沙漠,他一如始终,以探险者的角色,历尽祖国河山,向地球深处发出信号;他无畏艰险,在地质勘测现场,反复试验论证,以严谨的科研工作方法,践行着“为国分忧、为民造福”。

精神传承人

科技创新给地球“做好CT”

科学界有一句俗语叫“上天容易入地难”。

一段时间里,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在~米,而我国在此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向地球深部进军,是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

从矿区一线到地学前沿,不管是山区、荒漠,还是海洋、河流,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孜孜不倦为地球“把脉”;从大学教室到科普课堂,团队成员深觉为祖国培养接班人的责任之重大……在中南大学地信院见到李帝铨时,他正耐心为学生们解答地学相关问题。二十年角色转换,他已从初出茅庐的求学者,成长为行业脊梁。

年,李帝铨考入中南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师从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何继善。在何继善院士的推荐下,李帝铨随后前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师从底青云院士攻读硕博。十年寒窗苦读,毕业后的李帝铨回到中南大学,加入了何继善院士的科研团队,在这里开启利用电磁法为地球“把脉”的新征程。除了恩师影响,对于李帝铨而言,选择湖南湘江新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湖湘精神。

“中南大学的校训是: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而我的老师何继善院士也提出,我们这个团队的宗旨就是‘为国分忧、为民造福’。这些都是与湖湘文化精神底蕴相契合。”谈及湖湘文化,李帝铨侃侃说道,“湖南人讲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极具特点的湖湘文化精神,对我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在敢为天下先的湖湘精神影响下,李帝铨在何继善院士带领的团队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实现了电磁法从“粗放”到“精细”的跨越,打破了电磁法探测地球的技术和装备被国外垄断的现状,为深地探测提供了“中国范本”,有力支撑了国家深地探测的战略需求。

“地球物理勘探就是用物理的方法探测地下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分布范围,就好比给地球‘做CT’。”李帝铨回忆,最初美国学者提出利用变频激电法测量电化学活动性寻找金属矿,并制造出勘探仪器。但是,何继善院士发现,变频激电法是非同步测量,导致该仪器测量误差较大。

“就像比较两个人的高矮,最好的办法是在同一地方用同一把尺子测量。”基于这一原理,何继善院士创立了双频激电法,首次实现了激电参数的轻便、高效、高精度测量,这一成果不仅为我国找到了金矿、银矿、铅锌等一批贵金属矿产资源,还是首个由中国人发明、在世界范围内成功应用的电法勘探技术。

“中国科学家就应该挺直胸膛、担当国家栋梁、民族脊梁。我们团队在方法理论、探测技术、仪器装备三个方面都实现了极大突破。相比此前的电磁勘探法,广域电磁法勘探深度提高了5倍,数据量提高8倍,信号强度提高了倍。”李帝铨介绍,在何继善院士的带领下,科研团队日益创新,在不断的试验与论证中,广域电磁法的勘探服务走向广阔的市场。

野生探险家

徒步7天穿越沙漠无人区

作为一名应用地球物理科研工作者,为了实现更精准地为地球“把脉”,李帝铨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是很多未经开发的原生态自然景区。在未知危险的各种地形地貌中摸索前行,李帝铨更笑称自己是一名“野生探险家”。

年,新疆准噶尔盆地东边要建工业园区,为了寻找水源,李帝铨及其团队在位于准噶尔盆地中央的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历经了一场别样的徒步穿行之旅。

“我们请了两个哈萨克族的朋友,牵着10峰骆驼,在沙漠里穿行了7天,走了70公里。在沙漠的这7天里,没办法洗澡洗头,要忍受各种艰难困苦。”李帝铨说道。

广漠无垠,背后潜藏着未知危险。“在沙漠的第一天晚上,两个哈萨克族朋友就不睡觉,我们当时还奇怪,第二天哈萨克族朋友才告诉我们,当天有狼群一直跟着我们。”回忆起当时的紧张境遇,李帝铨说道,“虽然有点惊险,不过我们也做了准备,哈萨克族朋友告诉我们,狼群害怕铁器敲击的声音,我们就一直在敲那个铁器。”

这样的特别之旅,在李帝铨的科研工作中并不少见。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李帝铨的飞行记录超过了99%的人。“做我们这个行业,就是一半时间在室内,一半时间在室外。”李帝铨说道,“回过头想,还是有意思的。”

跋山涉水,脚步丈量,在常人眼中的艰苦,在李帝铨眼中却有着别样风景。“我们看遍了祖国的大山名川,跟各个阶层的人都有交往,心胸随之变得开阔,心情随之变得愉悦。”李帝铨开怀一笑,“用我的话说就是,我们这个行业,可以喝到各个地方的美酒,见到各个地方的人,吃到各个地方的美味。”

就像穿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寻找到水源,如今,李帝铨在庞大的地球物理科研领域里,也发掘了科研的乐趣与意义所在。

在年,李帝铨及其团队通过广域电磁法,帮助四川盆地一个项目勘测钻井位置,并成功在米的地下位置开采到页岩气,帮助该项目节约了超90%的勘测成本,由原本的万元减少至万元。

作为团队骨干,依托“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项目,李帝铨协助团队开发了大深度高精度电磁勘探技术装备及工程化系统。如今,这项技术与装备也推广到了整个行业。

从最初用于探测固体矿产,到良好应用于油气等领域。随着工程领域越来越多的其他需求,李帝铨团队也在不断探索它的衍生应用,发掘广域电磁法的新“副业”。

幸福感知者

长沙的书香气和烟火气令人满足

漫步在中南大学林荫大道上,郁郁葱葱之间涌动着繁盛的生命力。“从这里一眼望去,有一种龙盘虎踞之感。”站在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大楼前,李帝铨感慨说道。

李帝铨认为,长沙的学科体系非常完整,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比较容易组建大团队,形成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在学校,李帝铨是为人和善、风趣幽默的李老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任务。“我也很希望我的学生能参与到项目中来,跟着团队项目一起成长,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拥有获得感。”李帝铨说道。

安居湖南湘江新区后,李帝铨的获得感也在不断增长。“新区很重视人才,为我们提供了很周全的服务,我们也获得了很多关心。”李帝铨说,一系列的人才新政提供了生活的便利性,在出行、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新区都为人才提供了相应的优质服务,让来到新区的人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这是看得见的诚意,摸得着的温度。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我感觉十分幸福。”

和严谨的科研工作者不同,李帝铨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沾染着不少“烟火气”。工作之余,在公园散步、与好友聚餐、去把歌言欢……“最好就是外面下着雪,家里摆个火锅,下点白菜,那比什么都好。”在李帝铨的描述中,亲朋好友闲坐,温暖灯火可亲。

“长沙有书香气,也有烟火气。长沙的节奏不是最快的,但也不慢,我们除了赶路之外,还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一下,哪些问题值得注意,哪些东西值得投入。”李帝铨说道。

度过温馨周末后,重返大学讲台与科研舞台的李帝铨,拥有丰盈而坚定的力量,发掘着源源不断的热爱,支撑着他在地学领域上“大展拳脚”,持续保持着攻坚克难的探索精神,遨游在应用地球物理科学领域。

◎供稿:尹婷柯鸣

◎编辑:谢汀

◎校审:潘振兴罗瑶袁路华

往期回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记者走基层外国友人看新区我就知道你“在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