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丽商镇补习的日子致我们奋斗的青春

一转眼,高三补习的日子到现在已经快25年,可是时常在梦里还是浮现在商镇中学那努力、辛苦并快乐的日子。

第一次高考完,预料之中的落榜了,整个暑假,我就像很多落榜地等着补习的学生一样,除过看书,更多的时间是帮大人做农活。一个下午,我卷着裤管,正在玉米地里锄草,听见母亲呼唤我的名字,回到家里,院子里坐着两个来自商镇中学负责招生的老师,经过简单的交谈,还在焦急等待商洛中学补习通知的我,跟父母简单商量后就决定去商镇中学补习,虽然当时不知道这个决定对不对,但是,还是很期待有个新环境,可以重新努力一把。

商镇中学是个完中,在商镇街道的最东边,有初中和高中,不像我前面上的夜村高中,只有高中。虽然同为乡镇中学,但是学生还是比夜村中学多很多。校园面积不大,结构简洁,学校进门靠右手是两座教学楼,左边是老师的生活及办公的地方,再往后,是几排砖瓦房,有教室,有实验室,还有老师的宿舍。

第一次来,什么都觉得新鲜,商县的乡镇中学,都有学生宿舍,有学生食堂。商镇中学偌大一个学校,一千多个学生,却没有学生宿舍,也没有学生食堂,离校远的学生都需要在外面租房子住。我们四个商县下来的,学校给予了很大照顾,宿舍四个人一间,跟老师在一个院子住着,而且特许可以在教师食堂报伙,跟老师一起吃饭。

基本上早餐都是在教师食堂吃。食堂的大师傅是个和气的人,对我们很好,印象中天气稍冷时,天天早餐都是油茶,馒头。每天早上我们早早起床拿着个大碗去食堂打饭,大师傅总给盛得满满的,一碗油茶加两个馒头。油茶是滚烫的,端在手里烫手,馍是才蒸出来的,一样的烫手。一手端着碗,一手用筷子串着两个馒头,小跑走到宿舍门口,把碗放到窗台上,我们站一溜吃早餐。天冷的日子,滚烫的油茶让身体遽然间就暖和起来。油茶是食堂大师傅自己炒的,到现在我都搞不清配方,只记得碗上面飘着花生米跟萝卜丁。刚开始半个月吃不惯这个怪味油茶,难以下咽,时间久了,慢慢习惯了,反而觉得特别香。后来上大学了,我们几个舍友聊起天来,最怀念的还是早上那一碗滚烫的油茶。时至今日回想起来,那碗飘着萝卜丁的油茶仍是香气扑鼻。

除过我们四个商县的,班上其他的学生都是本地的。大部分学生家离学校都不远,选择走读,远点的学生就在附近村子里租的民房,需要自己做饭吃。去过同学租的房子,一户民房住好几个学生,在屋檐下的房阶上,支着一行锅,放着柴火,还有部分蔬菜。跟他们相比,我们四个就是比较享福的了,我们每人拥有一个煤油炉,不用烧柴火,虽然只是一个炒勺,既烧水,又炒菜,但做饭也足够应付了。中午、下午一般都是自己做饭,大部分时间都是面食,在商店里买的一把一斤的面,那时候油水少,饭量大,一顿饭最少要吃半斤面。菜很少,基本上就是面煮熟后,再炒点白菜或者莲花白,然后把面倒进去一拌,一碗面差不多会变成两大碗,但是对我们来说基本上不在话下,三下五除二就收拾了。如果没菜,就买点蒜苗,做油泼面,总之每顿都能吃个滚圆,当时觉得特满足。

商镇的蚊子很吓人,到商镇中学的第一天晚上,就让蚊子给来了一个下马威。跟夜村高中相比,同在丹江河边,商镇中学的蚊子不但多,而且大。第一天晚上基本上没有睡,浑身上下用床单包了个严实,只留眼睛和鼻子。最后没办法,用报纸把头也盖住,还是让蚊子隔着床单咬得浑身的包。第二天早上一起来,碰见同班的同学,同学拿来几片灭蚊片,让把灭蚊片点着,然后把窗子、门关严实,等半个小时候再开门畅畅气。第一次见灭蚊片这东西,小小的一片,点着后就像烟雾弹,释放出大量的刺鼻的浓烟,把屋子里罩得严严实实的,半个小时后烟雾小了,打开门能看见地上、桌子上到处落着蚊子的尸体。后来发现商镇本地的同学很习惯用这个办法,虽然很刺鼻,但的确很实用。在教室上自习,穿双凉鞋,脚就让蚊子叮的不行,我们甚至上自习端盆水把脚放进去,即凉快又防蚊子,但是脸还有胳膊还是会被蚊子叮的全是包。最后还是每次上课前,教室里扔两片灭蚊片,过几分钟进去,虽然刺鼻,但是蚊子少了很多,但是蹲厕厕所,屁股被叮几个包是免不了。

为了保证高考的上线率,给我们代课的老师,都是学校挑选的。我们的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一个非常有个性的男老师,披肩长发,留着小胡子,讲课语速较慢,但是一眼一板,所有的知识点讲的清清楚楚,深受大家的爱戴,做题更是很强悍,是我见过唯一一个跟学生一起做高考模拟题,可以秒杀学生的。语文老师是个快退休的精炼老教师,什么时候都把自己收拾得整洁、精神,对待学生严厉,要求严格,对学生的试卷、作业工整度比较挑剔。化学跟物理老师都是年轻力壮的青年人,讲课认真,对待学生很亲和,大家都很喜欢。英语老师因为我的英语模拟考试总是很难上30分,每次考试放眼过去,全是不会的题,上课也听不懂,所以尽量跟老师保持距离,对其印象不深。这几个老师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陪伴我们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年,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想起,仍心怀感激,只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在这不大的商洛,竟然再也没有碰见过。

除过我们四个是商县的,班里其它学生都是商镇本地的。以前很少跟丹凤的人打交道,在商镇上学的日子,对丹凤的人有了新的认识。丹凤,自古都是出美女的地方,女生个个长的水灵,一双丹凤眼,平添了几分灵性。男生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很快地就接纳我们并成为他们的朋友。只要遇上难得的假日,不回家,就跟他们一起出去疯玩。班上有个漂亮的女生曾经送给我一袋蕨菜,在那个缺菜的年月,我差不多吃了两星期,一直心存感激。后在西安上大学,偶有书信来往,再后,就没有她的消息。现在除过我们四个商县的,商镇的同学基本上失去了联系,在那个努力的岁月,感谢曾经陪伴的同学们。

商镇对面就是鼎鼎有名的商山,所谓商山洛水,所说的商山就是这个山。山下是一个小飞机场,没有围墙,无聊的午后,我们就坐在机场边,拿着书,看着播种的飞机起落。商山不高,四十分钟能爬到顶,正面是灌木,背面是密密麻麻的松树,记得商山顶上有一间两层的小房子,现在想来应该是防火的瞭望哨,里面是白墙,废弃着,我们几个人互相帮忙,从一楼爬到二楼,坐在上面,整个商镇尽收眼底。我们在最高处写下了***到此一游,幻想着若干年后的某年某月某日相约在这里,再看看留着屋顶的字,只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咫尺之遥,却因为各奔东西,再也没去过。

去过鱼岭水库。去鱼岭水库的日子是个大热天,穿着短裤、踢踏着拖鞋。水库中间有个湖心岛,我们几个从湖边游到湖心岛,距离不远,但是有很深的淤泥,等再游回来,浑身的泥,在水边得洗半天。脚在拖鞋里滑的没办法走路,还没走几步,我和丹凤的一个伙伴不幸因为脚滑,挣断了拖鞋的鞋铷子。鞋是没办法穿了,提在手上,但是光着脚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回学校的。水库上面不远处有几户人家,我们抱着侥幸心理想去看,能不能借着针线自己把鞋子纳一下。女主人正在门口拌猪食,一个小丫头坐在小桌子上写作业,应该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说明来意,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拿出针线,三下五除二就给我们收拾好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竟然会时不时的浮现在眼前。有时候,虽然很细小的事情,却让人瞬间就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善良的美徳。再次祝愿那个陌生的一家,幸福美满。

补习的日子,大部分日子简单忙碌。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半进宿舍,11点睡觉,除过吃饭睡觉,就是做题。学校发的黄冈中学的习题,每天上课,都是两节课连起来,做题一节课,讲题、改错一节课,错误少的同学可以再做其它题。晚上有时候还去后面的土操场跑两圈出出汗,然后睡床上默记一下当天的知识点,就瞌睡了。我们几个把做完的题都整理起来,想着高考前,用尺子量一量看到底有多厚,传说中要想考个好成绩,最后一年做的题摞起来要和身高一样,但临近高考的时候,我们比划了一下,还没到腰部,所以大家对高考到底能考得怎么样都没有底。不过很庆幸,补习的这一年里,我们四个商县的成绩,自己都能感觉到有明显的长进。

叔父在茶房中学当校长,只要回老家,妈妈总要给我捎点吃的,每次都是叔父骑着自行车,百忙之中从茶房送到商镇,匆匆来匆匆去,临走还不忘说几句鼓励的话,每次看着汗流浃背的他,就觉得,肩负着太多人的希望,必须要努力。

一年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就到高考,对于第二次参加高考的我们,已经习惯了静静地等待高考的来临。但是高考前忐忑不安是免不了的,为了给自己放松一下,那几天,只要天晴,就去商镇前面的丹江河里游泳。因为河道离村子有点距离,夏天的正午,也没人去河里,所以我们一玩就是整整的一下午,累了,就找个有树荫的地方,脱的一丝不挂,把衣服晾在树梢,然后躺着沙滩里晒太阳,惬意的很,结果高考的时候,浑身蜕皮,疼痛的不敢碰,才知道晒伤了。

几天难熬的高考终于结束了,回到学校,除过被褥,其它东西都打包,等着估个分后回家。拿到答案,估分的结果有惊喜也有失落,总体失落大于惊喜,普遍都比预想的要差。说不清难过还是失落,或者是留恋即将结束的高中生活,我们几个在学校后面的土操场安静地坐了一晚上。曾经我们站在这里看低年级的学生跟老师热火朝天地用架子车拉土平操场,因为高三,给我们分的劳动任务很少,当时我们站在那里看他们干活总有指点江山的感觉,而现在谁也没有多说话,只安静地坐着,对于未来的期许,更多的是迷惘。

高考成绩出来了,我成绩比预料的稍好,他们三个基本上就是预料的那样,但是无论如何,大家还是很感激商镇的师生给予的帮助与鼓励。今天,24年后的今天,我们四个中,我成了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另外两个是中学的高级教师,那个学习最不好的,但是最努力的伙伴,院校一路走去,博士毕业,成为北京一家企业高管,在北京成家立业。而立之年、疏于联系的我们,大家每天都在为生活忙碌奔波。有时候回过头来想想,能从农村走出来,就是因为众多的帮助过、教导过我们的人,是他们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和走下去的勇气。而在商镇中学求学的日子,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年,在那一年里,正是因为遇见那么多善良、热心的人,让我们这么多年过去了,仍时刻心存感激,而那些忙碌、充实、温馨的日子,值得我们一生去铭记。

作者简介:

笔名清雨,原名杨丽丽,男,年生,高级工程师,文学书画爱好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在笔下,在路上……

作者/来源:晒丹凤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5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