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蔡侄稿》
从村民不用“书法家”说起
王满师
近几年书法界关于“丑书”的争论唇枪呑剑,烽烟四起。我不是书法家,只是每天写几十个毛笔字,临贴,因而只看看热闹。最近又听某大书法家针对大家批评丑书说“普通人不懂书法”云云,使我想起去年回故乡听到的一事,感触颇多。
家乡村民无论红白喜事、盖房过年,都要写对联、牌匾额、樑脊板等,这是农村大小写家大显身手的时候。邻村有一得奖的“书法家”,却得不到赏识,村民有事不用他,原由:“字太丑,上不了台面”。
这使我不得不探究一下,书法到底是什么?
怀素的《自叙贴》书法是不是写字?
书者,文字、书写也。法者,规范也。文字首先是给人看的,或记事,或抒情,或说理,或传技,可当时当地留给自己或传阅他人,亦可“传于异地,留于异时”①广泛流传。
如果“书”的这一功能定义没有错,那就可以说“能看懂”是衡量书法的第一把尺子。
网友批评的丑书当然,能看懂并非所有人,因为文化不同,专业各异,爱好有别,但总该有一些人能看懂,或经过辨认研究能够识别。且不说颜柳欧赵的楷书,也不谈二王的行书,即便是张旭和怀素的狂草,也可认可辨,就连甲骨文也可识别。如果只有自己认识,甚至连自己过后都不认识,说这是书法还是别人不懂的书法,要么是“自欺”,要么是什么地方搭错了线的“胡话”。那些鼓掌叫好声,也许就像过去戏园子里的喝倒彩,因此而自喜满足者,怕是发烧什么错位而已。
网友批评的丑书书法就是写字,是按祖宗留下来的各种字体的规范写字。写得好,写得美,写得艺术上乘的能够得到高的评价,成为楷模,可以效仿、流传。
之所以称书法,是因为书写有规范。规范在哪里?在古人或前人的作品里;规范是谁制定的?是中华文化在几千年传承中自然形成的,是得到一代一代书写人肯定认可的,因而是一种共识。
针管射书/渔网拖书
拖把书古代的书写只有毛笔,随着书写工具的发展,有了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这也得到人们的共识。而那种拉着拖把涂、拖着渔网抹、举着针管射……只是为博眼球的另类表演,其“作品”被“普通人”称作“射书”、“乱书”,既不属于写字,更不属于书法范畴。其目的不是让人看,只是为哗众取宠,只怕这些“大家”们出完风头,留下来的只是讽刺和笑柄。
不过讽刺和搞笑一样,都可以愉悦大众,留给“普通人”笑一笑也是贡献。
什么是书法创新?
无疑,书法要创新,如果不创新,汉字只能停留在甲骨文时代。
学古人的书法,效前人规范并非不走样的学,恰恰是在学古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创新才有新意,才能得到后人效法,中华的书法艺术才能得到继承发扬。历史上哪一位书法大家不是创新和发展了前人的成就而被传颂?现代书法家亦有其人,舒同,启功是也。
舒同书法作品但书法创新有无标准?书法之所以能数千年而不衰,优秀作品能够传世,美应是其中重要因素。结构美,章法美,文章内容和书写表达的统一美!不美不受欣赏,不能传世。
书法因美而生!
如果说,“美”是书法创新的必不可少的要素,那么“美”就是衡量书法的第二把尺子。
启功书法作品脱离了“美”,甚至以丑为奇吸引眼球,此等所谓的创新必定遭到唾弃。近几年有不少的自称创新书法的作品,选其中一些简单归类:一曰忸怩作态,仿小儿画字;二曰故作幼稚,学孩童涂鸦;三曰奋力乱抹,似婴儿巴巴;四曰随意涂画,状如乱麻;五曰笔画艰涩,像纵横枝杈;六曰任意交叉,同蚯蚓蠕爬;七曰大块堆墨,犹蜣螂回家。
网友批评的丑书这些自称创新的“大家”们,行事,电闪雷鸣,不可一世;论理,大谈玄机,云山雾罩。似乎他们在做着万年不朽的大业,放射人类不曾见过的曙光。这自信和胆量来自何处?无非是仗着曾经有的头衔和高位的话语权,便以为可以指鹿为马,狐假虎威,视大众批评于不顾,一意孤行。
君不知,不同品性、气质和情绪、心态的书者,无论有意或无意,都会在其书法作品中留下烙印。这些故意造丑的所谓书法家们,也把自己的“光彩”留在了永远磨灭不了的“作品”上了。
有可能超越古人?
有位所谓的大书法家说,“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古人,只是你自己不好意思说而已。”呵呵,急不可耐了,还不好意思说?
好坏美丑、超越与否由谁来评价?本人自贴标签?还是味道相投的人互捧?即便是自我表扬,也应该有个标准和评价参数吧,否则只能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吹自擂。
纵观几千年来,中华文化能够流传永久的,都是大众赏识,历史的选择,没有哪个是自吹出来的!
网友批评的丑书再说现代人的书法能否超越古人的书法?我看难!
古人写字是生活必需,从小用功苦练,日日不辍。而后有了职业,无一日不书写,一日可书几千字。而今人从小学习书法的越来越少,能坚持始终的凤毛麟角,学书法的能够出名的大都在象牙塔中,且目的大都是为了名利,此其一也;古人的书法因为其实用性,其作品多是有感而发,有情而书,将其内心感受、情感、性格、等融入到作品之中。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蔡侄稿》、怀素的《自叙贴》,皆是书法与内容相得益彰。人们欣赏他们的书法作品时,不仅观其书美,还与作者心灵交流,感悟其情。而今人的书法大多是抄写别人的诗词名句,少有自己的作品。如此作品就缺少灵性,形式和内容两张皮,没有生命力,此其二也。最后,古人的书法名家是历史自然选择的,而今天的书法家是一群人坐而论道,通过少数人投出来的。真正好的书家未必上得了“大雅之堂”。
所以超越如何,如何超越?怕是能够超越的只有“丑书”,那是比古人几千年的都多,都奇。
年3月27日
①《东塾读书记》“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