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知识需要分享,我们愿意分享给您,通过您分享给您最关心的人!研究使人进步,我们愿意与您共同研究,让孩子的学习省力高效!)(一)、学习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学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二)、学习内容:1、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思维导图:2、开发性学习包:探究我们身上的小秘密。一扎长()厘米。伸开手臂一庹长()米,我们的脚长()厘米。一步长()厘米一肘长()厘米一巴掌长()厘米3、拓展性学习包:1、游戏:我说你做。教师说长度,学生用身体上的小尺子进行表演。15厘米(一扎)20厘米(一脚)1米(一庹)36厘米(一步)厘米(一庹)1米25厘米(身高)(三)实施途径(整合课程资源)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第二课时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厘米是本单元的重点,把我学会了吗,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放到第一、二课时中进行补充。2、学科间整合:把体育中的立定跳远距离在本单元中加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培养学生的距离感,能够估出物体的长度。3、体验式活动:探究我们身上的“小尺子”,让学生借助身体可以解决没有工具带来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课时安排:4课时案例分析:《认识厘米》教学片断一、初步探究:1、自主探索。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福的上衣怎么会小了?从刚才的小故事里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学生交流。师:同学们真聪明,阿福的上衣做小了,就是因为师傅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造成的。要想测量的准确,标准必须一致才行。也就是进行测量时单位必须要统一。师:怎样测量才能把阿福的上衣做的合适呢?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三、合作交流1、认识厘米。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适时引导学习有关厘米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的cm表示。”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并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2、用尺子量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要测量的物体的左边,看看尺子的右边对这几,就是几厘米。引导学生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准确,适时引导纠正。四、巩固练习1、联系生活。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你想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手掌的宽度()厘米立定跳远的长度()厘米2、填空:1m=()cmcm=()m1米-20厘米=()厘米37cm+18cm=()cm10cm+35cm=()cm90cm-21cm=()cm注: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数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让学生在充分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立定跳远的距离等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给他们估测方法及实际测量的方法,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