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当我拿来一张A4纸交给学生,让他们完成一定的任务时,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第一节课:上课内容是一张A4纸第一节课,我手里拿着两张A4纸,在空中晃了晃,然后放在桌子上,面对多双眼睛,我问:“谁能说出这两张纸的不同”?一开始,很多学生不以为然,绝大多数同学说,两张纸大小、颜色一模一样,上面干干净净,没有什么不同啊。看到同学们面面相觑,我不断地提醒着,可以多方面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继续挖掘这两张纸的不同之处。大约过了2分钟,还是没有人敢回答。此时我进行多方面点拨,可以从物理、化学、纸的生产,加工、运输等几十个方面说出了这两张纸的不同,同学们的思维立刻打开,教室里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没有了,大家七嘴八舌,你说我说,答案竟然说出了几十种。这两张纸的位置不同,这两张纸的厚度不同,这两张纸上留下的的手印不同,这两张纸生产出来的时间不同,这两张纸的燃烧后用的时间不一样,这两张纸加工出来的时间不一样……。这两张纸不同的答案,同学们没有想到这两张纸的不同竟然这么多。由于学生的思维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是僵硬的,不灵活的,发散性思维没有完全得到开放,我想只有老师在课堂上不停的启发或引导,学生的思维才能越来越活跃。第二节课:上课内容还是一张A4纸第二节课,我拿出一张A4纸,一把剪刀、一瓶胶水、一把尺子,我抛给同学们的问题是:利用一张纸,做一个结构立在桌面上,看谁制作最高,越高得分越多。由于有胶水,工具多样,这一节课非常顺利。同学们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都能考虑到三角形的稳定性,运用物理数学原理,节省纸张等多个方面去设计制作。这节课结束时,大部分学生都做出了一定高度的纸结构,立在桌子上基本都没有倒下。第三节课:上课内容仍然是一张A4纸第三节课,我拿出一张A4纸,一把剪刀、一把尺子,我有抛给同学们的问题是:利用所给一张纸,做一个结构立在桌面上,看谁做的最高,越高得分越多。一开始,绝大多数同学没有认真审题,但有一些同学认真看过后,发现这一次增加了难度,没有了胶水,又是一张纸,又是比谁制作的最高。由于没有胶水,这一节课非常不顺利。没有了胶水,很多同学面对A4纸,比划了一节课,到了下课也没有敢动那张A4纸,既没有表现出智慧,也没有表现出动手能力强。仅有少数同学敢于尝试叠高,让我去测量。最后我给学生一定的启发,既然没有了胶水,也就是没有粘合的东西,我们只有在这张纸上取材了,同学们可以在纸上流出一块地方剪出细丝,用来捆扎其他部分,其实这些细丝就代替了胶水的功能。我说过以后,教室里立刻有了生机,大家开始一点点的切割纸张,开始做结构,一点点的往高处延伸,令我惊讶的是,一组同学竟然在我的指导下,做出来2.25米的高度,《大河报》还给予了新闻报道。第四节课:上课内容依旧是一张A4纸第四节课,我拿出一张A4纸,一把剪刀、一把尺子,枚一元的硬币,又开始我的问题,让同学们做一个结构,可以立在桌子上,但是不同的是,本次要往上面放硬币,最终的结果是:看谁的结构做的最高,压的硬币最多。由于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同学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题的难度一次比一次增加纪要考虑高度,又要考虑坚固程度,因为上面还要加硬币承受压力啊!毕竟有了以前的知识储备,班里还是有少数学生在认真思考后,完成了设计任务。第五节课:上课内容还是一张A4纸第五节课,我走进课堂的时候,又掏出一张A4纸,这是学生又开始不耐烦了,怎么又是一张A4纸。我说本节课没有胶水,没有剪刀,只有一张纸,不做结构了,让同学总结一下前四节的感受,写出来你一颗强大的内心面对一张小小的A4纸时,想到哪些,做了什么,真实的记录下来你的心路历程。一个学生的心路历程让我记忆幽深。学生写到:一连五节课的比赛题目着实让我们惊讶,用一张A4纸做结构。我们在四十分钟的比赛时间内,用了很多时间来讨论。时间过得飞快,我们到最后显得有些手忙脚乱。时间到了也没有做完。最后当然没有过关。通过这几节课,再次让我体会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在这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创新意识必不可少。中国的李贽曾说过:“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巴乌斯托夫斯基也说过:“异想天开给生活增加了一份不平凡的色彩,这是每一个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需的。”课程里的故事很多,面对一张A4纸,同学们跃跃欲试,脑洞大开,没有想到一张A4纸能给学生带来这么多的变化!希望我的这些小片段能够为你带来一点春的气息,相信不久的将来课程改革的春天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变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