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数同行middot案例在比较思

导语: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找准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联系与区别,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厘清概念,获得规律性的认识。马赟老师在《认识厘米》这节课中多次巧妙地运用比较,给了学生多维度理解感悟“厘米”这一概念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比较思辨,使长度量感得到了多重建构。敬请大家阅读指正。

作者简介

马赟:

葛敏辉工作室成员,东阳市实验小学教师,东阳市数学优质课一等奖,金华市课程改革论文一等奖,东阳市学科论文一等奖,东阳市优秀作业案例一等奖,多次主持省级、市级课题获奖。

案例分享

有学者认为,“量感是一种对于多少、大小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通过实践活动经验积累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长度量感”是一种对于物体长度量态的感性认识;“长度量感”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运用“比较”是有效辨析概念本质、加深概念理解、形成长度量感的重要方法。笔者在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通过多次比较思辨来感悟标准意义、体会测量本质、强化长度量感。

片段一:借助尺子比较,感悟标准意义

不论什么尺子,不论在哪里,1厘米都是一样的。有部分学生会觉得1厘米就不一样。因此设计了不同种类尺子的比较、北京和东阳的尺子的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尺子的比较……在比较中得出结论:1厘米的长度都是一样的

师:这有米尺、直尺、三角尺,这些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

生1:一样长。

生2:不一样长。米尺、直尺、三角尺的长度不一样,我觉得1厘米就不一样。

师:比较这三把尺子,有什么发现?(学生把三把尺子叠对比较观察)

生2:1厘米一样长。

生3:都是从0开始,0到1这一段就是1厘米。

生4:尺子不一样,但是1厘米永远是一样的。

师:这把是我们同学从北京买的尺子,北京尺子上的1厘米和东阳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

生5:一样长。尺子不一样长,但一厘米都是一样长的。

(学生把两把尺子叠对比较观察)

师:中国的尺子上的1厘米和美国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吗?

生6:不一样,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不一样。

生2:一样长,全世界的1厘米都一样长,要不然就没办法交流了。

生7:不一样的尺子,不同的地方、不同国家的尺子1厘米都是一样长的。

部分学生觉得尺子长短变了,形状变了,颜色变了……尺子上的1厘米也就变了。由于二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知为主,在学生眼里,尺子发生变化,1厘米也随之变化。1厘米越多,尺子就越长,可尺子再长,1厘米并未发生变化。这个片段借助尺子比较,纠正了学生原有认知,让学生感悟到1厘米标准的意义。

片段二:借助实测比较,体会测量本质

学生已经建立“1厘米”的表象,但对于“几厘米”的表象是模糊。“1厘米”到“几厘米”的实质是单位长度累加的过程,而学生恰恰最容易缺失这一部分的体验。部分学生在测量从“与0刻度对齐”到“不与0刻度对齐”时,会出现量感迷失的情况。因此,加强在同一测量情境下的不同结果的比较,有助于学生体会测量本质,建立几厘米的表象,从而深化长度量感。

师:图上铅笔有多长?(见图1)

生1:5厘米。因为刻度2是1厘米,刻度3是1厘米,刻度4是1厘米,刻度5是1厘米,刻度6是1厘米,有5厘米。

生2:5厘米。因为6厘米少了1厘米就是5厘米。

生3:我不同意徐子柠的意见,刻度2不是1厘米,刻度2到刻度3的长度才是1厘米,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刻度4到刻度5是1厘米,有4段就有4厘米。

生4:把刻度2变成0,刻度3变成1,刻度4变成2,刻度5变成3,刻度6变成4,就是能看出是4厘米了。

生5:我也是4厘米,但我是这么想的,如果铅笔是和刻度0对齐,那就是6厘米,可是没有对齐,少了2厘米,6厘米就剩4厘米,6-2=4厘米。

生2:前面刻度0没有,是从刻度1开始量的,6厘米减去1厘米就是5厘米。

生5:不是从刻度1开始量,是从刻度2开始量的的。

生6:铅笔的长是从刻度2到刻度6,把刻度2前面的去掉,把刻度6后面的去掉后,剩下的才是铅笔的长。

生4:铅笔有多少厘米,要看有多少个格子,有几个格子就是几厘米。

师:你现在觉得这支铅笔长多少厘米?

生:4厘米。

量感不仅仅是“1个单位”标准,更多的是单位长度的累加应用。通过铅笔有多长的问题,巩固学生脑海中的1厘米表象,初步建立几厘米表象。借助测量时读数的不同结果比较,在交流辨析中加深理解1厘米是长度意义,体验到测量结果是几厘米就看有几个1厘米,从而加深长度量感。

片段三:借助估测比较,强化长度量感

“长度量感也可以表现为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实际物体的长度相吻合的一种感觉。”活动一从估计酸奶的高可以看出,学生原有估测思维是“单位长度1厘米的累加”,活动二、三是估测水杯的高、老师身高,转变了学生原有思维模式。通过不同方法的估测比较,让学生明白不仅可以进行单位长度的累加估测,还可以借助熟悉的长度表象推断估测。在估测活动中积累估测经验,丰富估测标准,建立长度量感。

1.活动一:估计酸奶的高,指明估测方向

2.活动二:估计水杯的高,优化估测方法

师:你觉得这个酸奶的高大约是几厘米?

生1:5厘米,我觉得酸奶瓶的高比4厘米高一些。

生2:5厘米,因为我的杯盖高是5厘米,和酸奶瓶高差不多。(见图2的①号图)

生3:5厘米,我用手指一个一个量出5个。(见图2的②号图)

师:是几厘米呢?和我们尺子比一比。(见图2的③号图)

生:5厘米。(齐说)

2.活动二:估计水杯的高,优化估测方法

师:请推测这个水杯的高大约是几厘米?

生1:大约是20厘米,我的铅笔盒和水杯差不多高,我的铅笔盒高约20厘米。(见图3的①号图)

生2:我也是20厘米,因为我的鞋子长22厘米,水杯比我鞋子短一点。

生3:大约是24厘米,我用我的手指头一个接一个量出24厘米。(见图3的②号图)

生4:大约是23厘米,水杯高1拃多,我一拃长16厘米,多的部分我用手指头量出7厘米。(见图3的③号图)

生5:我也是20厘米,我觉得水杯高有两个老师的值周卡长,值周卡长约10厘米。(见图3的④号图)

师:想知道尺子量的是多少厘米吗?读一读,有多长?(学生用尺子测量,见图3的⑤号图)

生:20厘米。(齐说)

师:小朋友们有这么多的估计方法,比一比,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生6:估测的都是同一个水杯。

生7:估测的工具都有1厘米。

生8:他的意思是估测的工具里都有长度1厘米,都是用这些物品的长度去估的。

师:很有道理,你们还知道这些方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生4:估测工具的种类不一样,①号是学习用品,②号、③号是身体部位,④号图是工作用品。(见图3)

生5:估测的速度不一样,手指头量得慢,其他更快。

生6:估测的工具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

生8:①号、③号、④号,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少,省时。②号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多,费时。(见图3)

学生发现估测方法的相同之处就是都会以一个长度表象为标准,如用手指头一个接一个的过程就是用1厘米表象测量,用铅笔盒、水杯、牌子、1拃等参照比较也是利用熟悉事物对应的长度表象测量,以长度表象为标准进行测量或推断。不同之处是有的学生以1厘米长度表象(手指头的宽)进行估测,还有的学生以几厘米长度表象(熟悉事物的长度)作为参照进行估测、推断。这样的比较设计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量感。

3.活动三:估计老师身高,丰富估测体验

生活中的估测很多时候是借助熟悉的长度表象来进行推断的。特别是估测比较长的事物时,推断是最好的估测,估测的过程就是发展量感的过程。因此,设计推断老师身高的活动,这是活动二的比较思辨的应用提升。

师:请你推断一下老师的身高有几厘米?静静地想一想。

师:你用什么估的?怎么估?为什么这样估?

生1:我用自己的身高估的,因为我今天早上和老师见面的时候,记得老师身高比我高一点,我的身高是厘米,我推测老师身高是厘米。

生2:我用我爸爸的身高估的,因为有一次老师值周的时候,我爸爸刚好站在你的后面,我爸爸比老师高几厘米,我爸爸的身高是厘米,我推测老师身高是厘米。

生3:我是用陈冠宇的身高估的,陈冠宇和老师站在一起,老师比陈冠宇多一个头,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平均身高大约是厘米,头很短,大约是20厘米,我推测老师的身高是厘米。

生4:我用我姐姐的身高估的,老师比姐姐高几厘米,我姐姐有厘米,我推测老师有厘米。用姐姐的身高做比较,估的时候就可以少用1厘米了。

师:除了这些,还可以怎么估?

生5:我用教室门估测,门高约厘米,我觉得老师比教室门矮,又比门上的小窗户高,我推测老师身高是厘米。

生6:我们家的电视柜有30厘米高,老师有5个电视柜那么高,我推测老师身高是厘米。

……

这个片段我们聚焦“你用什么来估?你怎么估?为什么要这样估?还可以怎么估?”的问题,在比较思辨中突出“怎么估”和“为什么这样估”,强化推断估测的价值和应用,这个就是量感的培养。

在本次教学尝试中,创设了三次比较环节。第一次比较是为了让孩子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表象,强化1厘米的标准意义。这是孩子建立长度量感的基础。第二次比较让孩子懂得测量的本质是单位长度的累加,强化测量时的读数不是数刻度数而是数单位长度的个数。长度量感基于“单位长度累加”而丰满起来。这一次的比较起到了拓展的作用。第三次比较跳出了“单位长度累加”的思维模式,孩子以熟悉的长度表象来推断进行估测。在一次次的比较思辨中,估测变得更简单,学生的长度量感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

喜欢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