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232270.html
许秀华玩疯了教研总监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硕士。16岁男孩猫先生的妈妈,多年科技记者,医学记者,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生命世界》等多本少儿科普杂志撰稿人。著有少儿科普书《超级农业》、孕产期保健科普书《妈妈宝贝爱妻录》、《卢良恕院士传》等。
玩疯了花果山群里,每天都很热闹。妈妈们交流育儿信息,你问我答,不亦乐乎。
我们亲爱的乐妈,家里有个很棒的年轻小伙子,虽然才8岁。
看他把一把尺子玩出了花样。
既然点名许老师回答,许老师只能应声答:“到”。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凸透镜成像现象。但为了进一步启发乐乐,许老师先问,尺子是弧形的实体凸起,还是凹陷下去的?
乐:凸起的。
许老师告诉他,这是凸透镜成像,也就是常见的放大镜原理。
许老师回答了孩子的疑问了吗?回答了。
孩子明白了吗?只得到了一个概念。具体的凸透镜成像过程,依旧不知道。
孩子用许老师给的这个概念性答案,能够应试吗?也能,也不能。
也能在于,如果这是一道填空题,选择题,孩子可能不假思索地答对了。
不能在于,如果这是一道涉及到凸透镜成像的应用题、综合大题,孩子不知道无从下手,答不出来。
乐乐贯彻了许老师提出的“在生活里找科学,学科学”的原则,一把学生尺玩出了光学现象。但是仅仅玩,只是知其然还不行,学科学更重要的是要知其所以然。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与思考同样重要,有家著名教育机构甚至以此命名。思考就是探索原理的过程。
许老师比较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以及“物究其理”。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物究其理,出自宋代理学家程颐之手,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之后经朱熹发扬光大。“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
用在K12学科学习上,更是如此。要学原理,要理解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运行机制,而不要被一个个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又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
不学原理,不学透原理,那么一道道题目就是一盘散沙,刷完这道刷那道,累的要死。学了原理,纲举目张,以点带面,轻松愉快,分数还高。
玩疯了大科学课,为什么从课程开始,许老师就能顶着不理解,坚持做成讲原理的科学课,在每一节课中,许老师都致力于深入浅出地把科学原理掰开了揉碎了,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生动的动画脚本,故事脚本来展现科学原理,而不仅局限于动手做本身,就是因为许老师当初自己在K12把原理吃透,才得高分的。刷题,要带着大脑来刷,成绩才能提高。
乐乐小朋友不是第一次问许老师问题了。
上一次,他玩了一个空牛奶盒,许老师只好和他解释了气体三定律。孩子年龄小,跟着我们的课程刚学习到大气压,就喜欢与气体有关的现象都往大气压上套。但是他做的那个小实验,本质上更适合用气体三定律来解释,所以在群里许老师就给他解答了。
一个人,不管他是什么样的知识水平,总是要尽可能地去理解周围的世界,会自己发展一套解释,管他对不对呢,自己满意了就行。乐乐这样聪明的8岁小伙子,都会出现生拉硬套科学原理的情况,但是他起码对大气压的理解非常透彻,隐约觉得不对,会来群里请教,并很快就理解了气体三定律。
那么那些没学过科学,科学原理知之甚少的孩子,更不知道发展了一套什么样的想法去解释生活里的一些现象了,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固化错误认知,将极大地妨碍中学阶段理科学科的学习。
凸透镜成像,我们课程里有讲,乐乐还没学到那一课,网上也有很多画的很好的光路图和动画。乐乐已经学过了光的反射,学习了反射的光路图,自己琢磨网络上的视频和动画,自己就能搞明白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这是孩子的聪慧之处。然而在聪慧之外,乐乐更有可贵的怀疑精神。他会通过缜密的思考,发现他用大气压解释,不大自洽,来寻求答案。
玩疯了大科学课: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
我们希望乐乐小朋友的这一次格物致知,物究其理的“尺子”实践,能够带动更多的小朋友在玩耍中发现科学,在生活中发现科学,都成为科学小达人。
玩疯了大科学课
扫码即可体验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点“阅读原文”玩疯了大科学直播体验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