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能治好么 http://pf.39.net/bdfyy/bdfzj/160121/4762337.html
B.A.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响亮于当代世界教育圣坛的名字。他的多部著作先后被翻译成59种文字在世界不同国家出版,其教育理念与教育主张的影响力跨越了国界,跨越了时空,跨越了社会制度,跨越了意识形态。尤其在我国,这位为其祖国、为世界教育宝库留下丰富教育遗产的苏联教育家,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耳熟能详的教育大师,其众多著作所传递的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工作者影响广泛而深刻。
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和创新实践历程
改革开放的40余年以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和创新实践的历程基本上每个十年都有比较鲜明的特征,亦与其教育著作的翻译与推介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原著翻译和中后期的大量出版阶段。这期间,北京、上海、天津、湖南、安徽等省市的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了30多种苏氏著作,而且有的原著被不同出版社不约而同地出版了不同译本。广大中国教师正是通过这些译著初步认识苏霍姆林斯基、了解其教育理念和实践的。
第二阶段是整个90年代的译介与研究并进阶段。前半期主要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完成一系列著作翻译的同时对其思想体系进行的梳理与评介,后半期陆续增加了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声音,并参与到最初的国际国内专题交流。首批研究性著作以系统介绍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体系为主,作者主要是高等学校中研究比较教育学和外国教育史的学者,如北京师范大学王天一教授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顾明远教授的《战后苏联教育研究》等。
21世纪头十余年可以视为第三阶段,是对苏氏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进入多样化开花结果的丰富时期。一方面涵盖苏霍姆林斯基系列著作的五卷本大型文集翻译出版,另一方面专题研究开始细化,如苏霍姆林斯基论德育、论教学、论班主任工作、论学校管理等,亦不乏将苏霍姆林斯基与世界各国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杜威、陶行知等)进行比较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此间我国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中小学校长等陆续走出国门,到访乌克兰实地,参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国际交流研讨活动。
第四阶段是最近的十余年,明显特征是围绕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百年(年)前后期的系列活动,将苏氏教育思想的教科研与教育交流推向空前繁盛,研究成果和实践形式的深刻性与影响力更提高了一个层次。在学术与出版方面,孙孔懿教授磨剑十年的力作《苏霍姆林斯基评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等专著问世;教育科学出版社为《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增加了《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论困难儿童教育》等多本新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育人三部曲》《做人的故事》补充进《汉译世界教育经典丛书》。在教育实践层面,教育科学出版社举办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大型公益读书活动;《中国教师》杂志举办了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征文比赛;以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基层学校为单位举办不同规模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讨会与现场会。在国际交流方面,中乌两国基础教育交流也更为普遍,校际间实践者联盟的数量与种类不断扩大。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具有无穷价值的教育思想宝库。他以自己50余部专著、多篇论文和多篇教育寓言的著作等身,建构了一个以人道主义教育观为鲜明特色的思想体系;他用丰富的理性思考,阐明该体系的精髓与核心就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更用毕生的教育实践,证明了和谐发展的教育必须是德、智、体、美、劳教育相互渗透的立体系统,是德为先、人为本、充满爱的教与学的过程。
常读常新的教育宝典
苏霍姆林斯基丰富的教育著述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它既是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公认的理论宝库,又是常读常新的教育宝典。尽管我国对于其思想体系与实践特征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但人们仍然会在思考现实教育问题并在重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断收获新的启迪。比如我近期再度走进他的著作时发现,除却早已熟知的爱孩子、相信孩子、发现闪光点、不用一把尺子、开凿知识的泉眼等充满人性光辉的经典内容依然鲜活外,比照当下的教育现实,下面这些同样体现人道主义教师观的生动论述又引发了我新的感悟与触动。
教师必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