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瑞青读书原创发布于正观新闻正观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锦囊是曹操的,羽扇是周瑜的,火攻是黄盖的……除去虚构,诸葛亮还下剩什么(二)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诸葛亮
据《三国志》描述,诸葛亮身高八尺,经常自比于管仲、乐毅,但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在吹牛,很少有人把他当回事儿。只有与他相熟的几个伙计认为诸葛亮还真不是王婆卖瓜。比如出身在博陵郡名门望族的崔州平、出身在颍川寒门的徐元直,与诸葛亮交好甚好,认为诸葛亮确实如此。
古代形容男子汉大丈夫时,习惯说堂堂八尺男儿,没想到连诸葛亮这样的文臣也是八尺男儿。如果按现在的一米等于三尺来算,八尺约为2.67米。我们知道著名的篮球巨星姚明的身高才2.26米,世界第一巨人的身高也不过如此,看来是换算标准有问题。那么三国时期的八尺相当于现在的多高呢?在洛阳,曾经从东汉第十一位皇帝即汉桓帝刘志的墓中,出土过一把尺子,经研究人员测算,东汉当时的一尺仅相当于现在的0.23米。那么我就拿这个标准来推算一下诸葛亮的身高,结果是古代的八尺就相当于现在的1.84米,那也是相当高的,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讲,诸葛亮属于女孩子眼中的欧巴男神。当然,也有专家指出,不管是正史的《三国志》或是文学的《三国演义》以及戏曲、民间故事,“身高八尺”多是概数,而不是实指,类似“相貌堂堂,玉树临风”,是用来形容男人高大威猛的。三顾茅庐系人为策划?既然诸葛亮一表人才,又出身官宦之家,又自比管仲乐毅,又有躬耕于南阳的超脱,如果仅仅是想找份工作贴补家用,那是分分钟的事儿。但诸葛亮如此待价而沽,一定要选择一个他特别中意的老板才行。问题来了,他能看得上的老板,而老板不一定能瞧得上他啊。咋办?那就要策划一番。
当时的刘备正依附于荆州牧刘表,驻扎在新野。徐庶与刘备是故交,所以徐庶经常去拜见刘备,刘备也对徐庶很器重。但此时的刘备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更没有人事权、军事权和财产支配权,就是仗着都姓刘,仗着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之后,仗着有在公孙瓒、曹操、袁绍等知名人士手下工作过的经历,才能在荆州牧刘表手下混个饭吃,以至于吃得最不容易长肉的大腿都变粗了。刘备曾同着刘表,看着自己一天天变肥的大腿,难过得泣不成声。有一次,徐庶向刘备故意推荐起他的老伙计诸葛亮,说:“我有一位好朋友,名叫诸葛孔明,是个大才,人称卧龙,将军愿意前去见见他吗?”刘备虽然自己一直不得志,但他也是见过世面的,就说:“那好啊,你就陪他一起过来吧。”徐庶说:“诸葛亮这个人心气很高,自比管仲乐毅,只能是将军前去见他,不能让他前来拜见。我建议将军应该屈尊去探望他。”《三国志》的遗憾之处就是记述过意简洁,就这样听了徐庶的几句话,刘备当真就去拜访了诸葛亮,还说一共去了三次才得以相见。读到这里,有学者怀疑这是徐庶和诸葛亮商量策划的结果,刘备也是一定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正史里虽然没有记载像《三国演义》里刘关张一同前往,一次不得见,二次仍不得见,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得见,诸葛亮还若无其事地自言自语地表演一番。这中间有太多值得打问号的地方。你想,当时的诸葛亮才不过26岁,而刘备比他大了19岁,整整是两代人的概念,如果不进行一番操作,很难有理由让刘备去主动上门拜访。其实当时从中原地区跑过来投奔刘表的士人、能人有很多,可谓成群结队,刘备怎么会轻易看上一个还没有机会施展才华的无名小辈。其实诸葛亮不但通过好朋友徐庶来有意去推荐他,还通过司马德操也来推荐他。司马德操就是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据《襄阳记》记载:“刘备向司马德操询问当下的形势。司马德操故意卖关子说,我只不过是一般的儒生俗士,哪能识得了时务啊?识时务者非得那些俊杰才行。然后话锋一转,接着说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一听卧龙凤雏,紧忙问谁是卧龙?谁是凤雏?司马德操说:诸葛孔明乃是卧龙、庞士元乃是凤雏也。隆中对真的很高妙?不管如何,刘备真的见到了徐庶和司马徽一致推荐的能人诸葛亮。刘备禀退左右,对诸葛亮说:“如今汉室衰微,奸臣谋朝篡位,皇上在外奔波流离。我自不量力,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但是智谋和权术都很浅薄,所以遭遇挫折,以致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但是我的志向一直没有改变,您认为我应该怎么办呢?”
诸葛亮不假思索地回答:“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天下豪杰并起,占据地方称王的人数不胜数。曹操对比于袁绍,就是名望低并且兵力少,但是曹操最终能攻克袁绍,以弱胜强,不是因为天时,而在于人谋。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之众,挟持天子号令诸侯,这实在是不能与他争锋的。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历了三代,国家占有天险,而百姓归附,能任用贤能之人,这是能用来作为援助而不能图谋的。荆州北面占据着汉水、沔水,东边一直到南海,连接吴郡、会稽,西面沟通巴蜀,这是用兵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不能守地,这大概是上天赐给将军的,将军您有这个考虑吗?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乃天府之国,从前汉高祖就是凭借这块地方而成就帝业。现在的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北面有张鲁的威胁,百姓丰衣足食,地方同样富强,但他不知道体恤爱护,智谋才干的士人都希望得到一位贤明的主上。将军既然是汉朝皇室的后裔,信义文明天下,招揽天下英才,求贤若渴,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凭借天险拒守,西面跟少数民族交好,南面对南越进行安抚,对外跟孙权交好,对内治理好各种政事,天下一旦有变故,就派一名上将率领荆州的部队向宛城、洛阳一带进发,将军您就亲自率领益州的部队出兵秦川,百姓怎么能不挑着粮食带着水来迎接将军您呢?如果真的能这么做,那么功业就能成功,汉朝王室就能复兴了。”刘备从来没有听过如此系统而缜密的规划,连声说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关于隆中对的话题,之前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全面阐述沮授对袁绍、毛玠对曹操、鲁肃对孙权的三个版本的“隆中对”,时间都在诸葛亮对刘备版的前面,其规划的深度和区域的广度都在诸葛亮之上。诸葛亮的这一番说辞,连作为东吴领兵的都督周瑜早就说过类似的观点。不用说,行动总是慢一拍的刘表也未必不知道这个道理。一句话,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能看作是他个人的发明,而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诸葛亮只是通过一个系统的归纳总结罢了。但仍然不能否定他的伟大意义,因为人人知道的道理未必都能去做,也未必都能做成,诸葛亮选择的策划对象恰恰是刘备,而刘备正是执行这项战略规划的最佳人选。从此刘备跟诸葛亮形影不离。这样以来,关羽、张飞等人不干了,认为刘备冷落了他们。刘备为了安抚他们,对他们说了一句很形象的话:“我有了孔明,就好像鱼有了水一样。”孔明主动找过刘备?对所谓三顾茅庐的故事,有一大部分专家还是存疑的,我个人也是持存疑的态度。有依据吗?也是有依据的,起码是可以重新考量的。据《魏略》记载,刘备屯於樊城。当时曹操刚刚平定了袁绍及袁谭、袁熙、袁尚,诸葛亮知道,曹操马上就回挥师南下,收拾刘表的荆州。而刘表一向反应缓慢,又不晓军事。诸葛亮就主动北上去见刘备。因刘备与诸葛亮并非故交,又加之年轻,没有引起刘备的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