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说我是个焦虑症患者,很多朋友不以为然,以为我只是说说而已。
实际上我的焦虑症很严重,医院的急救,一度以为自己要死了。
这也是我常常剖析自己的原因,现在我习惯了对我做过的很多事进行剖析,尤其是那些不自控的瞬间。
这也是我在帮妈营平台提出妈妈们需要不断疗愈的原因之一,因为我走过这些弯路,所以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引导大家别走我走过的弯路。
这个话题非常宽泛,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以后会慢慢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当然首当其冲的是对孩子的影响。
现在想想我的焦虑症由来已久,最初源自于我对自己的苛刻和完美奢望,与孩子无关。
但是生了孩子后,我自身的不稳定慢慢就显露了出来。
我女儿一直是个古灵精怪的孩子,相比同龄人,她很早就学会了说话和走路,各方面发展都很有优势,从小就表现得很有主见,吸收学习能力也非常快,小时候一直都很让我放心。
所以,向来我对她的学习成长都是底气十足。
但是,变化的苗头大概出现在她上小学后。
都说孩子上小学后,父母会焦虑。
我女儿刚上一年级时,虽然我自身有焦虑的情绪,但是对她并不焦虑和担心,依然是底气十足。
爆发点出现在去年年底,我女儿二年级上学期,我突然就开始对孩子动手了。
因为当时没有记录,我现在都记不清是因为什么事。但是从这次之后,我动手的次数就不是一次两次了。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有一次,我女儿在她爸爸电脑旁边玩儿,她爸爸找不到鼠标了,就问我女儿有没有看到,没想到我女儿脱口而出来了一句:“关我什么事啊!”
我当时立刻就发飙了,到她身边一把把她拉过来狠狠地揍了她。
后来我一直在反思,不知道这次动手究竟有没有意义,意义有多大。
我不知道别的孩子怎么样,但是我女儿在有些事情上表现出来的无所谓态度,真的很让我抓狂。
小学真的是一个考验父母耐心的分水岭。
在我女儿上小学之前,我几乎没对她动过手,甚至也很少大声吼她之类的,同龄孩子的妈妈们常常夸我对孩子有耐心,那时候我几乎都要被自己的“慈母”形象感动了。
但是,上了小学后,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
需要强调的是,因为我本身是焦虑体质,容易受外界影响。也是在我不经意中,我自身的一些不稳定的情绪,慢慢地开始转化到了对待女儿的一些情绪中。
我仔细剖析了一下,我受到的影响大概来自这几个方面:
1.学校的影响。
孩子上小学后,学习氛围立马变得紧张,压力突然加大,不但孩子有适应的过程,家长也是。
就像前面说过的,本来我对我女儿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很自信,我自己也做了相应的心理准备,相信我们可以很顺利的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完美过渡。
但是显然我轻敌了。一年级的时候出现了不少小问题,我们都视为正常可能出现的问题,还算顺利过渡。
到了二年级后,老师突然打电话跟我说孩子的问题很严重,到二年级了上课注意力还不集中,换了好几个同桌了,都没有改变。除此之外,老师还指出了我的问题,说我对孩子太温柔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
再加上二年级以后,我女儿的成绩也有些不稳定,我才知道她在学校的表现并不是我想象得那么好。
作为一个典型的焦虑症患者,我一下子就坐不住了:难道我一直把自己藏在自己装扮得五彩缤纷的气泡里,自认为孩子做得很好,我也是个优秀的家长。其实事实上并不是这回事儿?
泡沫打碎的这瞬间,我虽然很抓狂,但是还是保持了一贯的耐心。女儿放学后,我跟她委婉地聊了老师的电话,甚至把老师的话转化为:“老师说你这学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一年级时好多了,没那么爱讲小话了,也可是学会管自己了。”
小妞自然是开心坏了,马上附和说:“是啊,是啊,我确实在努力管自己了,那天上课我同桌玩尺子,我也忍住了没告诉老师。”孩子这脑回路啊,我真是哭笑不得!
但是,这招也奏效,第二天她回来又跟我说:“妈妈,今天我上课忍住了没说话,老师还表扬了我。”
要说我真的不是那种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孩子动手的妈妈,我一直力求理解孩子,找出孩子问题背后深层的原因,但是第二个比较权威的影响又来了。
2.一些教育专家的理念
在孩子教育方面我看过很多书,上小学之前受蒙氏教育的影响比较多,还是主张给孩子爱和自由,但是上小学后就发现一味的爱和自由是不够的。
孩子在7岁左右开始有些叛逆,你说什么他都会顶嘴,包括完全无理的顶嘴,开始有些肆意的挑战父母的权威。
而且我发现有些孩子甚至对父母或爷爷奶奶大喊大叫,甚至动手。虽然孩子这时候孩子动手只是一个不太用力的动作,可如果父母还能忍着不严加管教,各种可能的后果还是很严重的。
在这一点上,我女儿倒是从来没出现过,不过每次看到她的小伙伴有这种表现,我马上会旁敲侧击,引导她明白不能对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这样做。
关于这一点,李玫瑾的这个观点也很让人信服:“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人的成长中,除了爱,还要有敬畏。
也正是这样,我也告诉自己,别奢望一味的包容理解和苦口婆心就能让孩子有敬畏心,该动手解决的时候还是不能姑息。
但是真正哪些情况动手,哪些情况不能动手,真的是很考验家长。尤其是在火冒三丈的那一刻,你还有足够的理智在判断该不该动手吗?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发现,吼孩子和对孩子动手,不但是毒药,还是上瘾的毒药。这个话题我们后面再探讨,先说我之所以对孩子动手的第三点影响源。
3.周围家长朋友的影响。
这一点的影响不得不提。当我纠结该不该对孩子动手教育时,我开始有意无意地问女儿的一些小伙伴,才发现,原来我周围对孩子动手的家长不在少数。我问了我女儿的一些小伙伴,才发现这些孩子的心理已经非常强大了,挨打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能说得轻描淡写的故事了。我女儿有个小伙伴跟我说:“阿姨,用数据线打人最疼了,我妈妈常常用数据线打我。”她还有个小伙伴说:“我爸爸上次吃饭时用筷子把我的头戳了一个包,阿姨你看嘛,现在还肿着呢。”还有一个,我问她晚上睡觉容易睡着吗,她直接来一句:“我每天晚上5分钟就睡着了,因为我不睡我爸会打我,我都是装睡,很快就睡着了。”还有个小伙伴告诉我她妈妈的戒尺是什么地方买的,多少多少钱,一点儿也不贵,建议我也去那里买一个。……我这焦虑的心啊!
就这样,在类似以上这三点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让我觉得不严格管教孩子,说白了,不对孩子动手,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啊!
就这样,经过了这样的心理历程后,我决定对孩子严加管教,去年年底,我当真就对她动了真格儿。
但是我也一直在反思,对孩子动手究竟有没有意义。
我也梳理了作为父母需要注意的以下3点:
1.因人而异,因事而定;
孩子的性格有天壤之别,有的孩子调皮,有的孩子文静,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教引方式。学校里孩子多,教育通常都是满把抓,所有孩子用同一个方法,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会用于所有孩子。
这时候家庭教育就要显示出区别来,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多学习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给孩子个性发展留一些空间。
就像李玫瑾说的,要让孩子形成敬畏。但是父母们要明白敬畏不全是通过严厉教育,打骂孩子就可以实现。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尤其是道德行为方面的,一定要严加管教。譬如我们小区监控发现有孩子用脚关电梯,踢电梯键盘。这种情况父母如果还不严格管教,还不动手,那真的就有养虎为患的可能了。
但是孩子学习出错,这一点上打骂孩子,千万要控制自己。
2.偶尔用一次,警示,别成为常态。父母一定要警惕,吼孩子和打孩子都会成为惯性,如果你对孩子动过一次手,以后就有可能因为任何鸡毛蒜皮的事动手,大吼大叫也一样。
我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情绪毒药上瘾。
有没有发现,每次我们对孩子大吼大叫或动手,其实发展到最后,都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事实上很多时候引起我们这些行为的原因都很小,甚至时候想想,都不值得一提。
尤其是辅导孩子作业时的发火,只是一个题没作对而已,至于吗?
我自己就在这一点上也有不能自控的时候。我发现自从我对孩子第一次动手后,这种情绪毒药很快就开始蔓延,有时候辅导作业说着说着就禁不住火冒三丈,最初发展为用手指去点她的头,只要她稍微一哭或有任何反驳反抗的表示,简直火上浇油,发着狠动手就是难免的事了。
怒火平息了后就是后悔,明明不至于动手的事,为什么后来就动手了呢?
原来是我自己的情绪毒药在作怪!
所以我在这里郑重提出,千万别因为小事引起的情绪过火和动手惯性对孩子动手。
对孩子动手,只是在偶尔需要特别警示的前提下用一次,而且用一次就让孩子知道问题所在,要让孩子有所敬畏。
3.动手之后的心理疏导。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我记得我对我女儿第一次动手后,她非常伤心,伤心地哭得都有些换不来气了,但是她还是扑过来要我抱,嘴里说着:“妈妈抱抱我,妈妈抱抱我。”当时我还在气头上,我记得我直接把她推开,还说:“你先说说你明白我为什么打你了吗?明白了我再抱你。”可是她都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了,还能说出什么话。再说她性格里有非常倔强的一面,任何时候都很难说出我错了,或者对不起这样的道歉的话。后来我还是抱着她安慰了她,反复给她讲我为什么打她,原因是什么。可是每想到我女儿却直接来了这样一句:“我只知道你打我,别的什么都不知道。”虽然我每次都讲明白我是对事不对人,妈妈还是爱你之类的。但是我心里常常有个声音对我说:这对孩子的心理疏导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几次之后,我觉得不应该这样下去了。所以去年年底我也开始看少儿心理学的书,看家庭教育的讲座,慢慢发现,很大一部分问题还是在我自己。是我的心理不够强大和稳定,自己内心有空洞,对自己不够自信,对自己能够做一个好妈妈没有自信,导致情绪失控的毒药惯性出现,当务之急是戒掉情绪毒药。当我之前意识到这一点时,就开始尝试戒掉这种惯性毒药,我在每次出现这种情况时,都先对孩子说:“我已经火起了,你赶紧走开!”或者“我已经在忍了,一、二、三……”每次我都会直面自己的情绪,并且把这种情绪对着孩子说出来,让她也知道妈妈在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关于控制情绪是另一个话题,有空我会继续在这个节目中做探讨。那么,今天就这个话题先聊到这里。关于对孩子动手,我的建议也很明确了:关于对孩子动手打孩子,要因人因事,道德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一定要修理,要让孩子形成敬畏,起到警示作用,偶尔用一次,就用到位;但是,千万别形成惯性毒药,别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拿出来用;还要注意一定要进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