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名气象计量检定员,如何每年高效完成江苏全省71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以及余个区域自动气象站传感器两年一周期计量检定工作?
江苏省气象计量站视频/江苏省气象局近日,记者走进江苏省气象计量站、镇江丹徒国家基本气象站等地,眼前的现代化场景给出了答案——构建温度、湿度、风速、气压、雨量等5要素检定业务系统,建成平方米恒温恒湿计量实验室,实现气象计量检定自动化;
开发以34位“编码”为基础、计量检定信息平台为核心的多功能平台,多要素自动检定系统、编码系统、外场巡检系统、周转箱物流等平台信息互通共享,形成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模式;
打造“云+端”集约化外场校准业务系统,实验室检定和外场校准相结合,覆盖地面观测主要传感器。
今年5月,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曹晓钟赴江苏调研,目睹这一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场景,连连称赞:“凝练经验,强化示范!”江苏省气象探测中心主任王冰梅道出全省气象计量检定建设思路,“以信息化手段,确保每一支传感器计量可溯源、履历可追踪,持续夯实监测精密基础。”好风借力强化国家级气象现代化成果落地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气象计量检定是整个气象基本业务和服务系统的基础,曾有人这样形容气象计量检定:在规矩上划刻度,是“规矩的规矩”,以保证全国乃至全球气象探测数据使用同样的尺子来度量。作为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授权建立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江苏省气象计量站如何打造气象计量“梦之队”?江苏省气象计量站图/江苏省气象局时钟回拨至年。彼时,江苏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改革重组为江苏省气象探测中心。面对地面观测自动化进程的现实需求,自动气象站的运行监控、故障维修、现场核查、送检更换、计量检定等工作成为关键,对气象计量检定水平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常思大局,其去有向;常观大势,其为有力。一面是气象台站的升级、现代化的机遇,一面是监测精密的要求、器差的风险。十余年来,江苏省气象局厚植中国气象局组织的自动气象站保障社会化试验、气象观测装备分类与编码工作、自动气象站现场核查试验和气象计量管理系统(3MS)建设成果,积极推进国家级气象现代化成果落地,气象计量检定信息化的江苏篇章由此起笔。图为全国气象计量业务信息化系统江苏平台图/江苏省气象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王冰梅形容,这是从江苏这块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气象计量检定模式。年,结合中国气象局气象计量管理系统(3MS)本地化部署及优化,江苏具备仪器收发、仪器检测、证书审核批准、证书打印、查询统计、标准器管理等能力。年,做实中国气象局区域自动气象站社会化保障试验,实现每小时监控报警、每月巡视维护、故障时间小于24小时,温度、湿度、气压、风传感器全部进入实验室检定,雨量传感器按照国家自动气象站要求实施现场校准。年,借助中国气象局配备市级移动计量检测设备和车辆的契机,解决部分不便拆装的外场设备进行现场校准核查的问题。进一步开发了外场核查设备组网,构建“1省+13市”的“云+端”移动计量业务流程。年,江苏对国家级自动气象站进行无人值守智能化改造,主、备双套站数据在ISOS软件前端实现要素级切换融合。值守平台从云端读取传感器的检定修正值并写入采集器,在源头对传感器进行修正,保证数据切换前后的一致性、连续性。年,在新址建成计量实验室,拥有3套温度检定装置、2套湿度检定装置、1套气压检定装置和2套风速检定装置等,保证计量实验室年检定能力达到站以上。今年11月2日,江苏气象观测装备传感器检定信息首次同步显示在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运行信息化平台(“天元”系统),成功打通站-省-国计量检定数据链。……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装备保障处处长张宇表示,这支队伍历经10余年发展,让中国气象局每一次技术进步成果,在江苏“量体裁衣”式落地、开花、结果。技术引领打造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模式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气象计量就是这毫厘间的“锱铢必较”。如何打通气象计量检定的“任督二脉”?江苏的选择是:技术“解题”。这其中的关键,离不开一码一箱一外场。在扎实做好全省观测装备编码工作的基础上,江苏省气象局开发了以计量检定信息平台为核心的多功能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多要素自动检定系统、编码系统、外场巡检系统、周转箱物流等平台信息互通共享。一码——自年起,在江苏,所有传感器均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码”,手机镜头对准设备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