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讨一则校园公益广告引发的思考

前言

近日,我工作室开展了第三期德育主题研讨活动,本次主题源于一则校园公益广告的发布,该广告内容直击校园不文明现象,宣传环保理念,倡导文明生活,建设美丽长师。我们以此为基础,进行研讨。张海英副校长率先垂范,发表评论,工作室全体成员纷纷跟进,各抒己见,掀起了一股德育研讨的热潮。

▲张海英副校长

3月29日的早上,学校各个饮水机的上方多出了一副劝导大家不要乱扔垃圾的公益广告,公益广告是原高一15班的学生设计的,这些学生拿起画笔的时间还不长,手笔还比较稚嫩。透过这幅公益广告,老师们看到了孩子们学以致用的勇气和维护校园环境的责任,大部分学生感受到了朋辈呼唤的力量和影响,用实际行动加入到维护校园的行列中,去影响更多的同学,让校园正能量源源不断地辐射,我想这也是朋辈示范引领的力量所在。这个班学生的文化科成绩不是太理想,但他们在责任感和朋辈引领方面却上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从学校方面来说,应该大肆的宣扬和表扬这种行为,肯定学生用己所长去做一些有力量的正确的事情,这种肯定就是一把评价的尺子,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毕竟每个学生的成长都充满了个性,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千差万别,学校要做的就是提供舞台,多一些这种衡量学生的尺子,尺子越多,好学生就越多。

▲卢焕英

思想有创意,行动有力量

3月29日早上,一幅题为“文明使用饮水机,今天你做到了吗”的校园公益广告宣传画出现在我校教学楼各楼层的公共饮水机旁,该画由原高一15班设计,公益思维极具创意,画面内容形象生动,设计风格简洁明了,一句“请记得把你们的茶叶、泡面残渣带走哦!”的温馨提示语直接突出主题,令人过目不忘。原高一15班是美术特长班,虽入学时间不长,但却很好地传承了我校艺术特色底蕴,彰显了美术生个性思维活跃的一面,他们学以致用,心怀感恩思想,情系家国情怀,着力公益广告,宣传文明素养,提升道德品质,值得大力弘扬。

主管我校德育工作的张海英副校长看到后,用手机随手一拍,发到全校班主任群,以示表彰,引来大家纷纷点赞褒奖,同时也引发我的一些思考。众所周知,我校生源在开平属中等水平,学生文明素养一般,存在着诸多不文明的行为,其中乱扔垃圾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该则广告中提到的公共饮水机卫生问题。我就经常看到饮水机的平台上留有各种茶叶、泡面的残渣,还有各种包装纸、包装袋的遗留物,让人看见了不免感到一阵恶心,同时感叹学生的文明素质令人担忧,习惯养成教育任重道远。

作为班主任,如何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自我文明素质,是我们德育常规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例如,有的班主任平时注重讲一些大道理,说教意味明显,但对于本班教室的讲台卫生却关心不够,讲台上的物品摆放凌乱,粉笔头洒满一地,抹布干瘪,擦黑板的时候都留下白茫茫的一片雪痕了,他依然讲得津津有味,试问这样的说教对学生能有用吗?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能有帮助吗?所以,我认为言传与身教并重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如果,我们能在细节教育方面多留心一点点,并以身作则,表率作用明显,那么,学生自然也会耳濡目染,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素养自会逐步提升。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细节教育要抓实抓细,公德思想要落地生根,我们就要持之以恒地做好表率,做好督促,期待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勤勉尽职,共同促进我校学生文明素养的提高。

▲叶柳亭

社会公德心有什么用

社会公德心是什么?在《隶释·汉中常侍樊安碑》中,公德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安宁和幸福的行为,如不破坏公物。广义上的理解,社会公共道德是一个人的行为不给他人造成不便,不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通过控制自己的言行来减少对别人的不好的影响,增加对别人的好的影响的一种素养。

社会公德心可以使你立刻变得八面玲珑吗?不可。社会公德心可以使人马上赚钱吗?不可。那拥有社会公德心有什么用?我们先来放眼看看,社会上那些不守公德而出现的群像:随地吐痰、随地小便、乱丢垃圾、大声喧哗、噪音扰邻、室内抽烟、乱涂乱画、公共场合中大声播放视频等等。以上画面,从乡村到城市、从室内到室外,比比皆是。当你看到其中任一现象,你的第一观感是什么?是视而不见、习以为常,还是深感厌恶、嗤之以鼻?

社会公德需要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共同遵守。如果你不做,我不做,长此以往,那么你的生活会因为别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而偏离你的理想越来越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除了我们自己的遵守,也请制止那些不良的行为。朋友,请行动起来,共同维护和建造属于大家的美好生活环境。

▲郝增勤

做文明长师人

人有家,垃圾也有家。如果说乱扔垃圾,随口吐痰属于校园不文明行为之一,那么在饮水机旁边倒剩菜剩饭和食物残渣更是让人深恶痛绝。

在我校校友楼旁边的饮水机上面经常看到有食物残渣,这些行为对行为人来说是最方便便利的,他们不用把调料包拿到垃圾桶,不用把食物残渣倒进厕所,省了自己几步路,但是这样的因为不仅影响饮水机周围的环境美观,堵塞下水道,在即将到来的炎热夏天还会闻到一股恶臭味,把细菌带到自己和他人身上,这种行为纯属损人不利己行为,是没有教养没有公德心的体现。

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规范自我的行为举止,从不随意倒食物残渣开始,从不随手丢垃圾开始,从使用文明用语开始,从现在做起,从我们每个人自己做起,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让垃圾不落地,使长师更美丽。

▲吴素剑

规则约束助力文明创建

饮水机上方张贴的文明宣传又出新意,内容却仍是善意的提醒,“记得把你们的茶叶、泡面残渣带走喔”。作为一名教育者,不忍直视,校园本是文明培育的主阵地,为何频现同一不文明的行为?

文明需要规则来规范和约束。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人内心都会有惰性,一个人的文明自觉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文明习惯和养成更是需要一个过程,期间我们都希望大家能自觉自律,但总有那么小部分人管不住自己、一意孤行。也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约束他们,这时就需要规则来规范和约束。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并不是以惩戒为目的,而是在于传递正确的导向,协助不自觉者规范言行。

有规则,更需强有力的执行力度。一旦劝阻无效,应及时记录不文明行为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处罚。处理力度不足,无震慑力,难以激起违规者内心的敬畏。如交规的推行,惩罚力度大,效果日竿见影。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必须要严,才可能让违规者从一开始“忌惮被罚”到后来“自觉遵守”。

文明意识、文明习惯非朝夕能养成,校园文明建设久久为功,需要师生自觉自律,更需规则约束助力。

▲黄苹

从规则看法治

其实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其他的场所,总会看到垃圾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这是规则不被遵守的表现,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导致严重的后果,但仔细想想,其中隐藏的或许才是社会问题的缩影。

从刑法修正案中法定最低刑责年龄从14周岁下调至12周岁这一重大变动中不难发现,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逐渐低龄化,法治意识亟待提高。那些一直被社会疼爱的未成年人,为什么一步步在法律边缘试探、挑衅甚至以身试法呢?其实跟日常生活中乱扔垃圾、随口脏话等违背规则的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

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乱扔垃圾只是缺乏道德修养的一种行为,并不涉及法律问题,但却忘了,当一个人不把道德规则放在眼里,那集体规则、社会规则乃至法律规则,在他眼里也仅仅只是可以被忽视的无谓条例而已。

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试错成本低。在学校内,一直以来乱扔垃圾也只是以口头教育为主,学生并没有因这些违规或者违背道德的行为承担责任,于他们而言,行为和想法都还是自我的。

第二,监督主体不到位。在任何一个集体里,规则需要集体共同维护和遵守,但对于我们很多同学而言,对集体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一心态就外化为他们漠视容忍乱扔垃圾等行为的存在。

第三,侥幸心理作祟。很多把垃圾留在饮水机、洗手台等地方的同学也许只是第一次或者唯一一次,但正是每个人的第一次、唯一一次,又诱发了更多的第一次和唯一一次。

这些原因放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身上,也同样适用。所以如果想从根本上提高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那就必须重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必须坚持以矫治为主的方针,用行为引导行为从口头教育、思想教育转化为劳动教育、行为教育,将集体意识内化成每个人的行为习惯。

对学校有足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校内的违规违纪行为才会从根本上减少,同样,对社会、国家有足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会的违法行为也会减少。

中国自古以来都提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是规则,大是法律,都是一脉相承。

▲刘诗富

小行为,大素养

近期,我校公共饮水机旁边贴了一张“文明使用饮水机”的公益广告宣传图。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文明使用饮水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还任重道远,这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

以“行”影响,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学生,效果最好。比如我们在教室里见到地上有一张废纸,我们随手捡起丢进垃圾桶,学生见到也会受到影响,也会这样去做,进而养成保洁习惯。

以“扬”影响,我们知道学生总喜欢受到表扬,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在我带的班级里,我经常会表扬黑板擦得干净的同学,其他同学也想受到表扬,久而久之,班里面的绝大部分同学都会把黑板擦得很干净,从而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

这就是“小行为,大素养”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义超平

近日我校学生饮水机旁出现一幅劝导打水者注意卫生的公益画作,据知情者透露,此画出自一位高一新生之手,无论是整体构图还是创作内容,简洁明了,直入主题,起到了非常好的震慑作用!该高一学生能有此觉悟,并且付诸行动,我们该为他点赞!

确实,在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个别学生乱丢废弃物,常把饮水机台面搞得乱七八糟,脏乱不堪!如何杜绝此类现象,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个人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如何加强呢?作为教师,不仅要言传身教,还要经常开展类似的主题班会,通过不断地熏陶,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

二,提高学生犯错成本。乱丢垃圾等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个人认为除了个人素质低外,还和犯错成本低有关。所以,为有效遏制此类现象,应提高学生犯错成本。

三,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学生为何敢于在饮水机台面乱丢废弃物?试想一下,如果有高清摄像头对准饮水机,我想此类现象会减少很多。而摄像头起到的就是监督管理作用。

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相信乱丢废弃物现象会越来越少。

▲刘文洁

学为所用,生活处处是舞台

学校的饮水机和洗手盆排水口经常被剩饭菜、泡面碎或茶叶渣给堵塞,脏兮兮的画面难以直视,还时不时导致水溢得满地……班主任多次教导,负责相应区域卫生的班级也曾多次贴过文字提示,但效果并不理想。

直到一张“文明使用饮水机”的漫画式广告提醒贴在各个饮水机旁,右下角标着“高一15班宣”,引起了全校师生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